2024年12月23日

【旅行/保險篇】你真的了解旅遊不便險嗎?

我自己先舉手承認,我之前對旅遊不便險還真的是半知半解 😝。

每年的出國天數,累積下來幾乎都會高達快兩個月天數的我,即使是保過幾次的旅遊不便險,認真說,我還真的沒有太仔細地研究過這些保的險到底要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會真的符合領取理賠的資格 XD。 這次因為計畫好的出國旅程,碰巧遇到颱風的到來,意外地領到一筆理賠,才打算分享一下這次終於理解的不便險條款,也希望有助於大家釐清自己對旅遊不便險的認知。

* 以下我會以不便險來簡稱旅遊不便險,不然這名稱真的是太長了。


☄  旅遊平安險 V.S. 旅遊不便險 

雖然我們常常會用旅遊平安險的字眼來形容,但實際上旅遊平安險與旅遊不便險是屬於不同的東西。

-旅遊平安險:主要是針對旅途中萬一發生需要就醫的意外而保險,例如意外身故及失能、傷害醫療、突發疾病等情況,概念像是意外險。

-旅遊不便險:主要是針對旅遊期間各種突發且會影響旅程不便的情況,針對這些的影響給予相對應的保障。常見範圍有班機延誤、旅程取消、旅程更改、行李延誤、行李損失、旅行文件損失。

只是通常投保旅遊平安險時,都會將兩種保險合在一起販售,所以實際上的名稱界線也沒有那麼清楚了。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著重在班機延誤的釐清部分,因為對大多數的人來講,通常比較有機會碰到的是班機延誤的狀況,剩餘的狀況則機率比較不高。

☄  不便險的投保限制 

這點也是因為這次的經驗我才第一次知道的投保限制。

簡單的說,今年的 10/31 這天,台灣遭受了強烈颱風康芮的侵襲,一開始看氣象預報,其實是比較偏 11/01 這天才比較有可能靠近台灣或發佈陸上颱風警報。而在過去的經驗,通常是偏陸上颱風警報發布後,才會有班機停飛的情形發生。



隨著出發的時間越靠近,當時各家氣象預報都還不太確定是否會登陸台灣,我研究了一下天氣預報與颱風走向,覺得似乎我在 10/31 這天的班機很有可能會飛不出去,而且部分產險公司也還未限制不能投保的狀況下,因此我花了一天研究起旅平險是否值得保(當時我並還未投保),而臨時決定要投保。

相信應該有蠻多人會習慣拖到出發的最後一刻才會投保的,又更尤其是颱風預測會到來的狀況下,但產險公司也是會看氣象預報的,譬如以我這次的經驗,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天氣預測都是直指 11/01 這天才會受影響,所以當時普遍的產險公司也都公布在 11/01 這天去回班機時間的旅平險均不受理投保,後來部分公司則有限制更長的拒保時間,譬如 10/31 - 11/01。

所以產險公司這個快速應變的機制,就很有可能會使得你來不及投保了。

另一個產險公司常常會拒保的條件之一,則是可依照保險法第 51 條所寫的:

在保險標的之危險已發生或已消滅者,其契約無效

此條所指的狀況,就譬如已經知道會遇到颱風等狀況,或者是在航空公司已發出停飛公告時間點後才完成投保的話,因所承保的危險事故已發生,保險契約自始就無效。為保護來不及反應的善良甲方、乙方,因此也直接會判定為此筆投保無效。

由此知道,在何時決定要投保,也是很重要的,另外也並非任何期間,產險公司都會接受投保。


☄  信用卡本來就有附贈旅平險了,我還需要額外購買嗎? 

這應該是很多人最常見的疑問。當初我在購買機票或支付團費時,信用卡就已經有說明用該卡支付團費或機票 80% 以上的金額時,就會贈送旅平險,那麼我的信用卡旅平險就會包含班機取消的理賠了不是嗎?為什麼我還會需要額外購買旅平險呢?

簡單的說,這需要看你所使用的信用卡的旅平險保單的。我不負責任的統計,一般來說,大概有九成以上信用卡所贈送的旅平險,並不會包含從你的居住所在地出發的航班延誤險

下圖附上我的信用卡公司的旅平險條款,注意紅色那串框起來的文字,班機的延誤賠償範圍,並不包含從我本國(台灣)出發、且已確認延誤或取消的航班。也就是說,透過信用卡所贈送的旅平險,其中大多數的航班延誤險,比較有機會被理賠的,會是你人必須已經是在國外的飛行航班,或者是飛回本國(台灣)的航班。




在我的案例中,我預計搭乘從台灣出發的航班出國,並不符合我的信用卡不便險的理賠範圍,但這卻是很多額外投保的旅遊不便險所會包含的保險項目。這下你知道自己投保跟信用卡所贈送的不便險差異在哪了嗎?


☄  我投保了不便險,班機也遇到颱風取消了,那麼接下來呢? 

當確定你的班機已被取消後,你會需要決定一件事情,那就是這個行程之後會繼續?還是就從此取消了?(或者是過一段不短的時間後才會取消?)

如果你計劃短時間內不會再度出發同一個行程,那麼在保險啟動前,你可以先取消投保,等於是可以拿回你的保險費,畢竟沒有出發,也當然沒有必要投保。

若是你計畫可能只會延後幾天再飛出去之類的,那麼就要思考值不值得繼續投保?思考的點,大概就是那項付出的保險費與得到的理賠金,哪一個能讓你省比較多的金錢。

依照我查資料的認知是,旅平險的保險費計算方式,是一個基數金額,再依照你的投保天數去乘上某個數值後,所算出來的金額,所以投保再多一天,大概會增加一點金額,但相較於那個基數,可能並不算太多。

但如果你的旅程預計要延後一段不短的時間的話,那麼可能相較起來,為了再續保所必須支付的金額就會過多,可能反而不見得適合續保。至於你選擇繼續行程後,必須去做續保的原因,我會說明在下段。


☄  我投保了不便險,班機也遇到颱風取消了,那麼是否就能得到理賠? 

OK,那我們再來看下一點,如何符合領取班機延誤理賠的資格呢?

除了普遍保險條款會寫到的:

需為定期航班,非定期航班取消,如包機或加班機,屬於不在理賠範圍。

-或者是經常見到的標準,班機必須延誤超過四小時以上(有的產險公司是要求五小時)。航空公司若有提供替代航班,班機延誤期間之計算,自原先預定搭乘班機之預定出發時間起,至實際出發之時或第一班替代班機出發之時止。若因不可抗力因素致無法搭乘第一班替代班機或替代轉接班機者,則班機延誤期間計算至次一班替代班機出發之時止。

若航空公司未提供替代航班,則需在保期內自行購買替代航班,繼續行程


☄  不便險的繼續行程定義 

上述的第二點與第三點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符合理賠資格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繼續你的行程。當然這並不是指就算颱風來了、班機無法起飛,你還是得照樣出發,而是指你的旅行必須還是有出發才行,但並不限制出發期間。

這意味了什麼呢?也就是就算你的班機取消了,若是你還是考慮搭乘另一班次的班機前往時,那麼你就符合繼續行程的條件了。只是會遇到以下兩種狀況:

第一種情況,是你搭乘的班機所屬的航空公司有提供給你替代航班當選擇。若有替代航班可選擇時,你放棄了替代航班,自行購買其他航班,則有可能會被拒絕理賠(實際上會需要根據你所投保的不便險保單內容)。

相較起來,第二種情況就比較好一點了,第二種情況則是航空公司沒有提供替代的選擇,而要你自行安排其他航班時,那麼你就可以挑選自己比較方便搭乘的航班。相對的缺點就是,如果你只打算延後一兩天內的班機再出發,臨時的颱風打亂大家的行程,有可能接下來的航班會有一堆人在搶訂。

另外要注意的是,保險內規定的是必須有繼續行程,所以你並不能更改航班的目的地。譬如我本來是要飛東京成田的,但在飛往東京成田的航班取消後,我改訂飛往泰國曼谷的航班,這樣並不符合原先"繼續行程"的定義。而以實際案例來講,在保險版討論區中有人曾提過,他原先是預定飛往東京羽田,但新的航班改訂飛往東京成田,後來有被保險業者放寬認定。

總之,這邊先假定,你打算繼續行程了,而且新航班時間也比原定航班延誤了四或五小時以上,這樣就符合了保險公司的基本理賠要件。


☄  小心踩到雷了 

接下來,要注意的是,你的保險涵蓋期間

之前看過幾篇保險業者的網站,老實說對我們這種不太懂保險條款的人,真的不太容易懂。後來去爬了幾篇成功理賠的討論文後才理解我之前不小心地犯了這個理賠錯誤。

譬如以我這次的狀況來說,我一開始的投保期間為 10/31 - 11/5,日期已涵蓋我整段從台灣飛出去的班機、到國外的行程,以及班機飛回台灣的班機時間。而後來 10/31 的班機確定因為颱風影響而取消後,因此接下來我必須要確認的是,我的行程要延至何時出去?

最後我是決定延期至 11/14 - 11/19 再出發。那麼接下來我只需要等著理賠發下來嗎?

並不是,而是要注意到一點,我之前投保的旅平險涵蓋期間只有到 11/5 ,但我繼續行程的開始時間是 11/14,也就是說若我沒有延長保險期間,那麼我 11/14 出發那時已經算是在投保期間之外了,該日期並沒有包含在原先的保險期間內,於是算起來我在 10/31 - 11/5 的保險期間內並沒有"繼續行程"的動作,因此並不會理賠喔

所以這裡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假設你再續行程的日期,並不在你一開始的保單期間的話,那就要記得在保險到期之前,先去延長你的保險,至少要讓你的保單涵蓋期間,要到你重新繼續行程的那天,這樣才會真的符合理賠的要件。



如上圖,我一開始投保的日期是 10/31 - 11/05,而 11/05 - 11/13 我人還在台灣,直到 11/14 - 11/19 才真正出國,因此我保單至少要包含 10/31 - 11/14 (如果目標是要申請去程班機延誤理賠的話)才算符合資格。


☄  該選哪一種旅遊不便險呢? 

據說,在 2020 年之前,大多的班機延誤險都偏採用實支實付、並設有支付上限額度的方式,我猜一方面是如果是從本國飛出去,通常這樣的航班就算被取消,也不太會花什麼費用,但在 2020 年疫情發生之後,因為有太多班機取消的狀況發生,造成實支實付的狀況反而會拉高理賠金額,所以變成還蠻多產險公司都改成每四小時定額賠償一次、一次航程最多賠償兩次的理賠方式,但仍有部分產險公司還是有實支實付的模式的,因此可能要看自己覺得哪一種理賠方式會比較適合自己的旅行模式。

就我的想法,因為已經有信用卡可以涵蓋回程的理賠部分了,用另外購買的旅平險來涵蓋去程的班機部分,定額的理賠可能就很足夠了,因為老實說,從台灣出發的班機若取消了,真的很難有什麼花費,而實支實付最主要方便的地方,可能會是在回程(從國外回台灣)。若你估計重新再購買回程的航班會頗貴,那麼實支實付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項,畢竟目前多數定額賠償大概都只有 4,000 - 7,000 元 /每 4 小時,這金額要支付一個長程航班的食宿與班機費用可能會不太足夠。

所以,一切可能還是都得考量自己那次的行程。


☄  該準備什麼文件來申請理賠呢? 

  • 班機延誤證明

證明自己所搭乘的班機有延誤或取消,通常航空公司會提供証明或如果你是人已經到達機場或已經 Check in 的情況,通常就得主動與航空公司櫃台聯繫來取得。

不過近幾年有的產險公司在你投保旅平險的當下,可同時讓投保者提前預報自己即將搭乘的班機,這樣在班機有延誤或取消的公告後,他們就會自動啟動理賠流程,省去需自己提出延誤或取消證明的步驟。


* 上圖為班機延誤或取消證明,航空公司在班機取消隔天即馬上寄至訂票者信箱


  • 登機証明

登機證或航空公司提供的搭乘証明。如前面文章中所說,申請理賠的其中一項條件就是,你必須有繼續行程,所以必須證明你實際有出發到當地,且日期必須涵蓋在保險期間。




  • 航空公司的替代方案証明

航班取消後,航空公司提供的替代方案証明。

這點可能要依據投保的條款。有些產險公司因為限定投保者必須搭乘航空公司所安排的替代航班,且替代航班也必須符合延誤的時間限制,因此如果自行放棄或改訂其他航班,有時可能會無法理賠。以我這次遇到的狀況,還好航空公司讓我們從退代金、自行選擇替代航班或退票三個選項中做選擇,因此我後來是選擇退票,改訂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也同樣被理賠了。



* 航空公司的航班取消通知信

☄  後續。。。 

整段理賠的流程所花的時間,依我此次的理賠經驗(這次投保的是富X產險),在我的班機確定被取消後,富X在隔天即 Email 通知我符合申請班機延誤的理賠,但因為當時我的行程當時尚未出發,所以真正送件的時間,是在我的整段行程結束之後。又因為富邦的旅平險理賠申請都可以透過網路進行,因此從我送出資料到理賠審核下來、理賠金進帳戶,差不多花了十天(含假日)。個人覺得理賠速度還蠻快的。

雖然也不是第一次領到理賠金(上一次的經驗是人已經到達機場才被取消航班,但航空公司直接支付我們的住宿跟餐食,所以當時的實支實付我也沒花到多少錢),卻是第一次真的了解旅遊不便險要注意的事項,透過這篇,順便將自己了解的東西分享給大家當參考囉。


2024年12月2日

【登山/交流篇】登山留守的好夥伴 Gramin inReach Mini



 ☄  話先說在前面,這篇其實想談的是 inReach Mini 的費率  

不知道大家通常上山時都怎麼做登山留守的?

這幾年使用 Garmin inReach Mini 協助留守的模式也越來越熱門了。在這篇中,我主要想專注於說明,身為一個 inReach Mini 的使用者,我們可以怎麼挑選或調整適合自己的 inReach Mini 方案與費率。或者說,今天你可能正在考慮是否要自己購入一台 inReach Mini,但卻不太清楚可能會有哪些花費?這篇大概都能解答你的疑問。

但如果你不在乎這點小小費用的話,大概這篇就不會是你想閱讀的內容了。這裡我可是有先說清楚了啊,免得看到最後才發現我不是要介紹裝備怎麼使用,而是要談費率XD。

*在這篇中,我會用 inReach Mini 來統稱 Garmin inReach Mini/Mini 2,避免名稱過長。


 ☄  Garmin 方案在 2024 年的變動   

開始說明主要內容前,要先提醒一下,因為 Garmin 在 2024 年的 9 月重新設計了他們的銥衛星費率方案。一開始我在撰寫此篇文時,是以舊制的方案為研究方向的,但因為突然宣布了新制方案,且制度與舊制差異有點大,再加上大家之後也慢慢地只能轉至使用新制了,所以這篇不會針對舊制作探討。

如何判斷你目前是在使用舊制或新制的呢?如果你的最近一次費率啟動是在 2024 年 9 月前的話,或者是你的方案名稱為自由(Freedom)年度合約(Contract)開頭,方案是安心方案 (Safty)悠遊方案(Recreation)遠征方案(Expedition)等字眼的話,則是屬於舊制的租約方案。在新制中的方案已經無自由(月租)與年度合約的選擇了,且名稱也更改為安心方案(Essential)、標準方案(Standard)與高階方案(Premium)

* 提醒一點,因為 Garmin 的網頁是從英文轉譯過來的,所以有時會有中文看起來很相似或一樣,但在英文版上卻是不同單字的狀況,所以對照原始的英文來看,會比較不容易誤解,因此在此篇文中我會盡量也標註上該中文的原始英文名稱。

詳細的名稱說明,我直接將它們以下方的兩個表格做比較。左邊為舊制的方案選擇,右邊則為新制的。對於一個之前沒有入手過 inReach Mini 的人或者是還沒有開始租約的人,目前你只會有新制方案可以選擇,所以也不需要思考它們的差異了。






 ☄  以前的登山留守模式   

在開始之前,我想稍微說明一下我會開始使用 inReach Mini 的起源,這樣可能會比較方便大家想像一下我在選擇費率時的思考邏輯。

在台灣更早期的登山模式,因為在山區的基地台仍少,且多深邃、遮蔽度高的溪谷地形,多半過去在登山時,最保險的通訊方式都只能依靠衛星電話,但除了購買衛星電話裝備的問題外,還加上要維持衛星電話能通訊的費率頗高,所以通常我自己的作法,都是事先做好登山路線的功課、盡量先查清楚此路線上的通訊狀態,然後找一位或兩位本身就已經是熟識我的山友,請他們幫忙做行程的留守,而我則盡量在有訊號時就隨時回報我最新的登山進度與隊伍狀況給留守人。

雖然這樣的模式,一直以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留守問題,因為過去比較常走的是傳統路線,近幾年來台灣傳統路線上的通訊狀態也已經越來越好了,只是後來越走越偏探勘路線後,反倒出現了比較大的風險。主要原因之一,探勘路線會比傳統路線還更難找到登山紀錄,且紀錄上又很少會特別註明通訊狀態,畢竟為了省電,大家不太可能沿途行走時手機都開著電信或 3G/4G 訊號,因此使得路線上的通訊狀況也不容易查到,另一方面是探勘路線通常都屬於比較偏遠的山區,會更是偏離了山區基地台的位置。

曾經在我走卑南東稜的那次行程,六天內就只有兩天有找到很微弱通訊的訊號...,為了能回報隊伍狀況,使得我跟隊友整路只要有走上了稜線,就會開始打開手機的狂搜尋訊號,想辦法盡可能地多回報隊伍狀況與接收留守給的天氣資訊,雖然出發前也已經有先警告留守人有可能會很難頻繁回報,但至少多一次回報,就可以減少留守人的擔心一分。

還有一次經驗是,我們在縱走的路途中考量到天氣的風險因素、臨時在行程中決定更改路線,但因為原路線是屬於通訊訊號比較好的,而更改的路線會比較偏往溪谷走,預期要到兩三天後才會有通訊,隊伍成員改走新路線的能力倒是沒問題,只是我們早在出發前就已告知留守人哪幾天會有訊號,預期會進行留守回報,而臨時的更改路線,導致於我們非常擔心留守人會因為沒收到我們的回報而擔心、或與消防發出求救。

這幾次的經驗,都讓我覺得如果今天隊伍有一個比較好的留守方式,至少我們隊伍或留守人就不需那麼擔心了。


 ☄   Garmin inReach Mini 的導入  

但這個問題,在 Garmin inReach Mini 2 自 2022 年引進台灣後,相信應該可以改善很多。

這一兩年,網路上其實已經有很多關於 inReach Mini 功能與使用方式的介紹文章與影片了,在這篇中,我只會簡略的介紹一下 inReach Mini 的功能,這樣閱讀這篇的人才能理解為什麼我會認為它是一個登山留守的好夥伴。而至於詳細的功能與操作細節,還是建議要自己去細讀一下別篇文章,才能比較清楚地瞭解這裝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  為什麼 inReach Mini 能成為你登山留守的好夥伴?  

如果,你還不知道 inReach Mini 的角色,那麼讓我先從它的功能來談起吧。

inReach Mini 是一個衛星追蹤通訊裝置,而它的追蹤與通訊的方式,是透用低軌衛星 - 銥衛星來做為傳遞中介,當你進入一個沒有手機訊號的地方時,就有機會藉由 inReach Mini 透過低軌衛星而傳送出去你當下的座標、或甚至與其他人進行雙向文字、語音與照片的通訊功能。

簡單的說,當你的手機毫無通訊用處時,inReach Mini 可以協助你的留守人知道你目前的大致狀況。這裡我會說只是大致狀況,是因為假設你仍有在移動,又或者是你已經到達預定營地,留守人可以藉由 inReach Mini 的追蹤網站知道你目前的所在位置,但如果長久時間都沒在移動的話,也許留守人就會發現有異樣,進而自行決定是否要為你觸發求援機制。但這個異樣的發現,還是必須要依靠留守人的智慧以及他與隊伍的默契。

如果你常爬台灣某些比較深入山區的山或偏遠地區時,就會知道通訊狀況有多不良,甚至是有時幾個山難常常都是發生在不清楚墜落點的狀況,又或者在山裡面的人並沒有任何狀況,只是家人或留守人一直收不到回報,就提出搜救要求...等種種案例。而 inReach Mini 的存在,則可以讓你跟留守人之間,有一個比較透明的管道知道對方的狀態。

不過,這邊仍要提醒,inReach Mini 只是一個設備,只是一個能讓你的留守人知道你人在哪的設備,又或者在山裡有狀況時,你也可以透過 inReach Mini 跟其他人做雙向訊息的溝通、甚至是提出緊急救援(SOS),但最重要的是,你仍然需要一個具備有基本登山知識的留守人,並非是有這個設備後,留守人就不需要存在了。




 ☄  Gramin inReach Mini 的資訊與學習   

而詳細關於 inReach Mini 的資訊與學習,這邊我會推薦兩個網站。

首先是學習怎麼使用。

個人建議,想要了解細部的 inReach Mini 操作功能的話,可以參考馬克褚所寫的這篇:Garmin InReach衛星雙向通訊器,因為他在文章中會清楚的說明步驟,以及有時會針對某些功能做測試,與告知你測試的結果,所以有興趣深入研究功能的人,可以得到比較系統性的理解。而如果沒時間一步一步慢慢學的話,當然最快就是找一些介紹的影片或直接去上相關課程,可能最省時間。但通常你只需要學習一次後,後面就能很快上手,所以我還是會建議按部就班的操作過一次會比較好,也比較清楚操作時會遇上什麼樣的問題。

再來,如果有什麼更新或疑慮的話,可以至這個臉書社群:馬克褚工作室-Garmin inReach-經驗交流聯誼會,這邊會有比較多的山友進行交流,你的問題也可以比較快得到解答。


 ☄  為什麼要討論 InReach Mini 費率?   

稍微簡介過 inReach Mini 後,接下來,我想專注於說明身為一個 inReach Mini 的使用者,我們該怎麼挑選它的費率。當然,相較於自己的生命安全,inReach Mini 的費率也不算太高,只是登山仍然是一項必須不停花費金錢的戶外活動,我是抱持著能省則省的概念去研究費率囉。

如果你是一個尚未使用過 inReach Mini 的人,或手上沒有此設備,那麼你可能會以為使用這項服務來做留守,貴的是設備本身(inReach Mini 裝置),但一般來說,登山的頻率不太可能會是短時間內只發生一兩次而已,就長期的登山頻率來說,如果你一直都需要使用 inReach Mini 幫你做留守的話,真正會挖走你口袋裡的錢的,其實是月租費。

就這麼類比吧,inReach Mini 就好像是你的手機,這設備只是一次性購入的花費,而長期會需要付費的就是你跟電信商約定好的月租費。相對於 inReach Mini ,就是指你跟 Garmin 約定好的銥衛星月租費或年費(但在 2024 年 9 月之後,已經無法再以年約的方式綁定了)。

如果使用 inReach Mini 幫你留守,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省一點錢?

首先,我得說是否能省月租費,這是很看人的,畢竟每個人爬山的經驗跟頻率不同、行程難度不同、或者是路線上的訊號狀況也不同,所以這個評斷方式,會依照個人屬性而差距很大。在這篇中,我會以自己的例子來談我會怎麼設定我的租用方式的,以提供給大家參考,但你還是會需要依照自己的使用情境來考量合適的方案。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月租費其實也沒多少錢的話,這篇對你的實用性可能就沒那麼高了 XD,這篇可能比較適合小資族的山友參考囉。


 ☄  Garmin inReach Mini 目前的費率方案   

先從 Garmin 對 inReach Mini 提供的費率選擇來看,以下是 2024年 9 月後提供的新制方案。





過去在舊制,你會需要選擇要簽定的是年度合約,還是月租合約的方式,但在新制中,Garmin 已經統一為月租合約的方式了,所以也就不需考慮約期長短的問題了。

那麼,剩下就只剩下一個重點,

- 選出你要使用的費率(安心/標準/高階)


 ☄  方案的選擇上,要先思考自己的使用習慣   

哪一個方案會適合你,這關係到你的使用方式與使用頻率。因為各方案都是以月租的方式去計算的。

舉例來說,如果我採用的是安心方案來講,這一個月內最多只能使用 inReach Mini 送出 50 則文字訊息與 10 則照片和語音訊息,如果一個月內的四個周末都會上山,且都預期會使用 inReach Mini 協助留守,那麼也就是平均一趟行程須控制在使用 12 - 13 則文字訊息與 2 - 3 則照片與語音訊息之內,超過後則須另外付費。

但這項判斷還關係到個人的使用習慣。因為 Garmin 針對報備訊息的部分並沒有砍掉此服務,報備訊息的功能,是你可以透過使用 Garmin 的幾個預設訊息去報平安,它不但不會額外收費,而且還不會動用到文字訊息的額度,且只要是有啟用月租的狀態下,報備訊息均是無限量的。

我自己的作法是,在隊伍沒有發生意外的情況下,通常只會透過報備訊息的方式去跟留守人回報,除非真的有其他特定需求時才會選擇透過文字訊息,且報備訊息也會帶 GPS 座標回去給網站(假如此服務在新方案中沒有變動過的話),所以也等於能順便回報自己的座標。只是相對於位置追蹤,我想報備訊息與文字訊息應該更為耗電,所以想靠這點來省回傳座標的話,可能要斟酌。

因此,依照我的使用習慣來講,我幾乎不太會使用到文字訊息、照片與語音訊息服務的,這額度就不會是我的需求。因此你會需要考量自己的使用情境。


☄  怎麼挑選一個適合自己的費率   

但另一點就會比較重要了,也就是 inReach Mini 定時回覆位置追蹤的部分,因為回覆位置追蹤能自動定時回傳隊伍的 GPS 座標至網頁上給留守人觀看。今天甚至是獨攀出事或摔落,在登山者無法自行回報或打出文字訊息的狀態下,inReach Mini 也會定時自動回傳座標,留守人則可以自行判斷隊伍移動狀態合不合理而啟動求援,甚至也可以減少搜救的範圍。

由前一張費率表中可以看出,在安心方案中,座標追蹤/定位回報是需要額外收費的,但在標準方案中這項功能則是無限量。

在這邊,我用下面這張表來舉例,假設你的爬山頻率約一個月內會有十天(一般人一個月內會有的周末假期天數,或者是粗估為兩趟五日的縱走),且每天的行走時間為 12 小時左右(這時間應該還算合理,如不超壓縮行程或安排很緊湊的登山行程的話),那麼採用安心與標準方案,你一個月大概需要付出多少的月租費。

* 12 小時是指只有在這行走的時間中才會啟用定位回報,理想上到達山屋或營地後,為了省電,我們通常會停止定位回報的功能。

下表中使用了三種定位回報的頻率來估計月租費。我個人覺得如果是獨攀或特別需要留守人注意隊伍狀況的行程,定位頻率設定在每 30 分鐘或 1 小時內會比較合適,即使在登山這樣比較困難的地形,2 小時的時間通常也已經可以行走很長的一段距離了,這個定位回報頻率會比較不適合留守人判斷你的移動狀態或搜救行動,但在大隊伍的狀態中,可能設定為 2 小時反倒無妨,畢竟同隊的隊友也是互為留守、照顧的人員,也是在當下能最快協助你的人,此時留守人是不是能很快得到你的座標就不見得那麼緊急。

如果你懶得去細算金額的話,這邊先講結論,粗估下來,若你一個月內估計會使用 inReach Mini 來留守的時間會超過 13 天,那麼會比較適合採用標準方案,若會低於 13 天時,則可以考慮採用安心方案。但若你預期要使用的定位回報頻率是低於一小時,則標準方案會是你的最佳選擇。



☄  如果一年中我只爬幾個月,有幾個月空置的話呢?  

每個人的登山習慣不同,有的人是習慣每個月固定去爬山,有的人則是只爬某幾個季節,因此你的 inReach Mini 可能就會有幾個月的閒置狀態。

譬如以我自己來說,我通常只有探勘行程、長程行程或者是獨攀、出國登山的行程,才比較會考慮使用 inReach Mini 來協助留守,並不是每一趟登山行程都會使用。因此在我的使用習慣上,inReach Mini 一年其實會有好幾個月都是閒置的狀態(畢竟無法每個月都去走長程探勘或出國啊 XD)。

這邊要順便介紹一下 Garmin 的新舊方案差別,這邊也有不少使用過舊制方案的人踩到雷了。

Garmin 2024 年的新制方案中的暫停(或取消)服務的選項,跟舊制是不同的

所謂的暫停方案,在 Garmin 的舊制中,使用者可以選擇暫停(Suspend)方案,這樣在不使用的期間,就可以免去還要繳月租費的動作,而且下次再使用時,也不需要再付一次設備的啟動費用(在舊制中啟動費用是以年為計算單位的,於啟用後,在這一年中再度使用方案的話並不需要再啟動一次與繳交啟動費用)。

在新制,一但你選擇了暫停或取消,那麼就是終止連接衛星合約的意思了。這代表什麼呢?也就是你不但中止了月租的方案,你也終止了啟動的服務(連接衛星的需求)。而下次你再度想要使用它的服務時,就得重新支付啟動的費用,即使時間還是在上次啟動後的一年內,因為在新制方案中並沒有「年約」的概念。

取而代之的,在新制中如果你有短暫的一段時間不會使用的話,還有什麼方案可以選擇呢?使用者可以將自己的原有方案變更至「啟用」(Enable)方案狀態。


☄  什麼是「啟用」方案呢? 

「啟用」(Enable)狀態提供了另一種方式,讓 inReach Mini 裝置在緊急情況下以低廉的月費保持啟用狀態並可隨時使用。在啟用方案下,inReach Mini 還可以使用哪些範圍的服務呢?如下表中我比較了暫停與啟用的差異。

-無限制的 SOS 
-其他功能(如訊息傳輸和追蹤)則需隨用隨付


也就是說在啟用的方案下,等於是只有提供 SOS 的功能,剩餘的服務,包括文字訊息、照片與語音服務、位置追蹤,都是使用多少就付多少。這項新方案應該算是同時帶來好處,也帶來壞處吧?

好處是,你可以維持最低費率的月租方案,僅在自己想要用的時機點、有使用時,才須付費額外的那些服務。而缺點則是,就算你不使用,也得支付最低的月租費 265元(但在舊制中,這種情況是不需要支付月租費的)。

☄  連月租費都不想支付的話,那就只剩下一個選擇:「暫停 (取消)」方案。  

在選擇「暫停 (取消)」服務後,會立即生效,並使  inReach Mini 裝置處於「停用」狀態,不再使用铱星衛星網路。在取消服務後,任何儲存的帳戶資料仍可使用。但若 Garmin 帳戶在所有的網站和服務中有 2 年以上沒有任何活動,則帳戶資料可能會被刪除。

另外需提醒的是,取消後,在下次想要再度使用時,就得重新再做一次啟動(每次的啟動須支付 1,310元)。因此方案的調整上,會需要多方斟酌自己的使用頻率與使用情境,不見得暫停服務是最適合的,但也不見得是維持啟用或其他月租方案會是最好的。

下表中,我舉例了一下一年中各種不同的租用與啟用方案的搭配頻率下,你所支付的費用。假設你一年內的 12 個月都會頻繁使用的話,那麼就可能會採用租用 12 個月的方式,但如果只是季節性的使用,就可能只需要租用 4 / 6 個月,而剩下的月份就可能需調整為啟用狀態。

更簡單的結論來看,純粹以每次啟動裝置連接衛星都需重新付費 1,310 元的話,你大概只需要考量一件事:

如果你一年內不會發生連續五個月都不使用 inReach Mini 的話,那麼在不使用時,直接轉換成「啟用」方案即可,若預期會發生連續五個月都不使用的狀態下,那麼選擇「暫停」方案反而是最佳的。




☄  那在暫停方案的狀態下,inReach Mini 還能做什麼呢?  

因為這點是還蠻多人容易有的疑問的,所以我也順便整理了一下沒有租約的狀態下,inReach Mini 還有什麼功用呢?簡單的說,會比較像是只有儲存與觀看自己航跡的功能,而不會有求救、留守相關的功能,當然這樣也喪失了本來攜帶 inReach Mini 來協助留守的用意了。


以及由於 inReach Mini 因為是屬於連接衛星的裝置,在部分國家會有使用的限制,使用時仍需注意。



☄  貴的並不是 inReach Mini,而是費率。那麼我該怎麼做選擇呢?  

這麼看下來,在新制下,要養一隻 inReach Mini 也沒有以前容易了(在舊制,允許一年內僅需啟動一次,在要使用時的月份時才開啟租約,其他月份則可選擇暫停,且重新使用時也不需再付啟動費用,但新制下無法如此這樣維持帳戶)。

通常常見的做法是,有的人會選擇一群人共同使用一台 inReach Mini,然後由這整支隊伍共同去分攤這個月租費,或者是將登山時間錯開,大家分散使用,或者是由一人擁有帳戶,其餘時間則將 inReach Mini 租借出去。但不管怎樣,大家的登山時間還是容易會撞在一起,畢竟周休二日或連續假期就同樣的時間。


☄  這邊推薦另一種模式,租借。

目前內政部消防署有與幾家單位合作 inReach Mini 的租借,直到政府提供的補助用完為止,而且只收取物流費用,其他包括文字訊息、位置追蹤等服務均不另外收取費用。依照目前的收費金額來看,大概還蠻適合一個月會使用四次以下的人。若以一般山友的登山頻率來講,應該算是很足夠了,且不需自己購入裝置與維持月租方案、甚至包括煩惱費率,可以少很多維護裝置的費用。以下也提供目前的租借資訊給大家參考。

    



內政部消防署的特約租借方式

  • 租借天數與費用

    • 租借最少3天
    • 租借最多6天,超過6天等特殊行程需求,請洽Line客服
    • 延遲歸還:$150元 / 天 (延遲歸還費用將於押金扣除)
  • 物流費用

    • 寄送和歸還的物流費用總計 $280元


☄  最後補充。。。   

登山,是一項娛樂活動,也是一項挑戰型的活動。我們都會希望自己能快快樂樂的上山、也能安全地下山,甚至在這過程中也不會帶給別人煩惱(留守人的擔心、搜救隊的麻煩)。科技的進步,帶來了這些新一代的裝置,可以讓我們省去山下人的憂心,習慣獨攀的人或者是還沒有使用過的人,我真心建議可以考慮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