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9日

【韓國/山岳】開始在韓國登山 - 出發篇




這篇談談在韓國登山有什麼特色,但這篇會以我登過的山、看過的經驗而言,並非每一座都是這樣喔,所以請當作一種文化參考即可喔。*o< (揪咪 


怎麼到達登山口

以一個外國人來說,因為目前我在韓國的登山經驗,應該還算新手上路,所以挑選的山也都比較大眾一點。目前觀察起來,似乎因為韓國的交通還算方便,所以大眾一點的山,要光靠大眾交通工具到達登山口,其實並不難。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台灣人在韓國,無法用台灣駕照在當地租車,所以我們也只能依靠大眾交通工具或者是計程車....Orz

公車跟台灣有點類似,有顯示看板標示公車進站時間,參考用,但不一定完全準確

不過,因為同一座山,會有很多不同的登山口,像我當初在看雪嶽山的資料時,研究了一下要如何最快才能比較省時就爬到山頂,雖然查到了最短路徑,可是那個登山口卻不是交通最方便的,之前爬漢拿山,因為計畫要登山口A進B出,但A登山口離巴士站比較遠,且巴士的時間有點晚,所以我們最後選擇了搭乘計程車前往,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計程車錢也沒那麼貴,大家平攤下來也還好(這是因為在濟州島,若是在首爾的計程車,我就不確定了喔,印象中在首爾的計程車是有分等級的,所以最好做好功課)。

所以只能說,對普遍新入門韓國山岳的登山客來說,尚可以靠大眾交通工具到達登山口,但進階路線也許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而至於怎麼找到搭乘的交通工具,最簡單的方式是,首先你必須要先找到該山岳的登山口,更尤其一座山可能會有很多個登山口。老實說,我覺得這反而是最難的一部份,哈。有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是,想辦法找到你預計要走的路線GPX軌跡檔,用它來對照地圖,或者是也可以透過 Maps.Me 上面的健行路線,規劃你自己計畫要走的路線後,再將該起點登山口訂為目的地。

設定登山口為目的地,或者是登山口附近的明顯地標當作目的地,(如果直接點選山岳,有可能會推薦錯的路線,我還是比較建議設定一個明顯的標的會比較準確),然後使用App - Naver Map,搜尋路線後,就會推薦你可利用的交通工具跟告訴你公車站牌在你附近的哪邊了,而且大致上Naver Map 還會告訴你下一班公車到達的時間。這邊我會說大致上,是因為就我使用過的經驗,大多數都是對的,可是上次去雪嶽山時,卻不知道怎麼回事,等了四十幾分,公車都沒到....Orz


登山口特色

要我來說韓國山岳的登山口特色,大概可以列出幾點:

1. 寺廟




像是濟州島的漢拿山、釜山的金井山,登山口就是一座寺廟...XD,像是北漢山、內藏山也是在國家公園內會有寺廟。大概是因為寺廟也很常(?蓋在山上,所以很自然就容易跟登山路徑連結在一起,所以常常都會有一次爬山,也可以一次觀光到很多地方的賺飽感。


2. 登山用品店







兩次在登山口逛登山用品店的經驗,都是因為去爬北漢山國家公園的山,一次是國家公園南邊的白雲台,一次是北邊的紫雲峰。去白雲台的那次是A進B出,可是在AB登山口前都有看到很多間的登山用品店,紫雲峰因為是走O型,所以最後會回到同一個登山口。

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狀況,感覺來韓國爬山,真的突然臨時起意就空手來爬山,因為這些登山用品店也很清楚登山客會早起來爬山,所以多半也都會提早開門營業。因此若是真的發現少帶了什麼登山裝備,還真的可以直接順路買上山呢...XD

但也因為這樣,也導致我這兩次的登山行程結束後,也順路敗了不少登山用品回台灣....Orz 簡單的來說,大品牌在韓國的登山用品店不一定賣的價格會比台灣賣的便宜,但當地的登山品牌的話,在某部份的設計,譬如顏色或款式,個人覺得普遍比台灣的設計顏色鮮豔、多變或比較有設計感。不過如果正遇上打折季節的話,有時就算是大品牌,價格也可能相對台灣賣的價格漂亮,的確是可以趁機撿便宜的(個人感覺是,因為登山口的登山用品店競爭激烈,所以通常也比較有機會看到不錯價格的商品)。


3. 販賣小店




有點類似台灣的某些登山路線,有時在登山口附近會有小攤販出來擺攤。第一次去時,因為不熟悉這邊的登山環境,所以我都是跟在台灣登山的習慣一樣,出發去登山口前就會先買好早餐跟午餐,後來發現在某些山岳的登山口前其實是會有小攤販的,所以後來再去韓國登山時,我就會買備用的餐點(不一定要當天食用完的),然後到登山口看看是否會有小攤販營業,再決定是否要改買熟食上山。這幾次的經驗是,大多數都至少可以遇到有賣紫菜飯糰的小販。





4. 灰塵沖刷器(?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稱呼這叫做什麼,簡單的來說,它的設計很像是沖刷掉車子上沾黏灰塵的那種器材。這個設備純粹只會噴氣,藉由噴氣的方式,將你褲子或背包等物品上的灰塵沖掉,這是免費的喔。其實我在韓國爬過幾座山,這倒是我唯一看到的一次,也就是去爬北漢山的白雲台那一次,所以並非每一座山岳都有這種設備的。只是第一次看到,覺得好有趣,也去試用了一下(當時還邊拍沖刷的照片,結果被韓國人疑惑的看了一下...XD)。有時在國外爬山,會突然發現有好多新奇的設備的。



登山規定

這部分其實我就有點不確定了,根據沿途看到的標示,似乎顯示跟台灣有點類似,不過這很有可能是因為目前我爬的都是可以單日來回的山居多的關係。





類似台灣國家公園內的規定,一樣不允許在國家公園的範圍內生火或煮食、不能攜帶動物上山,以及山上不會提供垃圾桶、垃圾請自行攜帶下山...等。

依照我在山上觀察的結果,韓國人似乎也都很習慣自己先用保溫瓶裝好熱水再上山,所以我在山上,即使是休息區,也沒有看過有人拿瓦斯爐頭出來煮食過。不過因為目前還沒有在韓國住過那種需要過夜的山,所以不清楚是否過夜的山也不行,如果也不允許,這也太慘了....,除了夏季,其他三季都很寒冷啊.....。

另外有些山會有特殊規定,譬如說,以漢拏山來說,因為怕山友太晚上山,會導致太晚下山而危險,所以會有類似排雲山莊的規定,必須在幾點前通過登山口,否則就會關閉該登山口的上山路線。


美中不足。。。

個人覺得,在韓國登山,大眾一點的山,其實標示都做得很清楚,雖然事前做功課,有時會覺得有點難找資料,可是到了現場,只要出發前有先稍微對當地山岳有點概念,大致上在當地登山應該都算安全的。




像是路程中,偶爾也會看到當地的告示牌,提醒危險區域,只是可惜的是...韓文對我們這些外國人來說,真的是天書啊~~~ 這篇告示內我只看得懂 Disaster Area,其他在講啥,還真的是不清楚,這種做半套的設計,不要說韓國了,台灣也很常見....XD



2019年12月5日

【登山/知識篇】GoreTex 衣物的清潔與防潑水重製







故事說在前頭

在這篇文章之前,首先先感謝登山補給站邀請了 Sport Wash 的 Tony 免費幫我們上了一堂防水裝備衣物的清潔與防潑水實作課程。其實網路上也是可以找到不少如何對 GoreTex 衣物上防潑水的步驟,只是在只知道步驟的情況下,很多人還是會很怕親自操作,另外就是,人通常都會手賤 XD。所謂的手賤就是,明明就跟你說步驟 1, 2, 3, 4,按照順序做即可,可是就是會有人想說我多增加了 3.1 可能也不會怎樣吧,或者我少做了 2,可能也不會有什麼差別吧。可是在不瞭解原理的情況下,多了或少了什麼步驟,就真的有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而從這堂課中,我所學習到的,不只是步驟,而是一種知識。因為了解那個步驟之所以會這樣做的原理,所以其實是理解了原理、知道了背後的緣由,才開始對於防潑水實作懂了不少,才不會以後想手賤幹什麼...XD。只可惜這課程是免費開的,不知道未來還會不會再開,不然我真的非常推薦有防水衣物的人都去上一次,像這樣可以讓我狂問問題的課程,還有不會被我問題問倒的老師,這課程就算是付費的,我都覺得值得去上啊。畢竟
看文章還是比不上直接去上課、現場實作的經驗,在現場實作時,有做錯或有疑問,當場就可以被指正、解決,所以可以的話,還是比較建議親自去上一次課程,比起一件好幾千塊台幣的 GoreTex 衣物或羽絨衣,這堂課花的錢,絕對夠它帶來的價值。

以下的文章內容,大約有 90% 的內容都是從課程中學習到的,有些則是後來又參考網路上的資訊或個人經驗作補充。
當然,如果以下文章內有錯誤的話,也歡迎指教喔。ヽ(‘ ∇‘ )ノ

*這次可能因為是在天氣冷、又因為是在太溫暖的地下室上課的關係,導致拍起來的照片都有點霧氣,不是我有加上柔焦啊啊啊~~~




首先,先來幾個大哉問

” GoreTex之類的衣物不是已經有防水薄膜了嗎,為什麼還會需要補做外層的防潑水層呢?”

原因在於,水滴只要在衣物外層停留的時間夠久,衣物仍然會被浸溼的。而防潑水的主要功用,是避免衣服表面的水滲濕最外層的衣服布料,造成阻塞、不透氣,而使得內部濕氣無法透過透氣孔排出。內部濕氣一旦無法透出,則會造成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狀況。

而上了防潑水層後,可以加速衣服表面的水滴盡早被甩出,越早甩出,水分就不容易停留,衣服就越不容易浸溼。



"GoreTex之類的衣物,有需要清洗嗎?會不會把防潑水層都洗掉啊?教練,一件那麼貴,我好怕啊~~~"

答案是需要清洗的,清洗過程的確也會造成防潑水層微微被洗掉,但不嚴重。至於需要清洗的原因,在於我們穿衣物的過程中,會有空氣中的髒污、PM2.5、沾到的泥土,或者是衣服內層因為流汗的汗漬或人體皮膚上的油脂,各種殘留停留在衣物上,這些物質都會造成 GoreTex 衣物的透氣效果變差。所以不清洗,也同樣會使得 GoreTex 衣物本來的透氣效果無法恢復,甚至發霉、看起來很髒,所以結論是:不清洗,千萬母湯啊~~~

好吧,既然不洗不行,讓我們開始來了解一下怎麼開始這一段清洗與防
水重製的旅程吧~~ ^o<* (揪咪



接下來,關於新衣物的小知識

20:80 原則:防潑水的衣物在剛出廠的狀態後,洗 20 次內,都還至少能保有原出廠時的 80% 防水能力。

因為原廠的防
水製成過程比較完整,所以只要是從一般市面上的大廠買來的新外套,約在前 2-3 年內都可以不需要再上防潑水劑,只需要透過清潔與再次烘乾加熱即可恢復幾近原來的防潑水效果。這就是為什麼大廠的產品貴,畢竟其品質的控管上,還是有值得大家信任的地方。(這只針對一般我們一講出名字、大家就都會知道的大廠,如果買的是小廠的,但卻撐不了那麼久,不要怪我說錯嘿....XD)

因此在確認防潑水效果還正常的情況下,新衣物是不需要再上防潑水劑的~~那怎麼維持新衣物的防潑水效果呢?你只需要將衣物按照正常清潔步驟,略過上防潑水劑的步驟,即可已恢復防潑水效果。詳細步驟請參閱以下防水重製步驟的說明。若是覺得衣服還算乾淨,尚不用清洗,則可以稍微整理乾淨,直接進行防潑水劑的加熱固定與活化即可。


而一件保養得宜的 GoreTex 衣物,通常使用長達5、6年是沒問題的。





那建議多久洗一次呢?

針對機能性防水衣物的建議清洗次數,
頻繁上山:可一個月洗一次
偶爾上山:可一季洗一次

所以如果一個月才上山兩次,一年也才需要做防
水重製的步驟一次而已。

不過雖然是這樣講,也並不是這麼一兩句可以說清楚的,實際比較適合的清洗次數,還是視個人的爬山頻率或使用情境來考量,譬如夏天爬山,你可能只有背外套出去,實際行程中並沒有穿上,或者這次行程遇到下雨,這就應該要算入衣物已經被清洗過一次了(只是你回家後還是需要重做一次清潔與乾燥步驟)。


但若衣服有分不同季節使用的話,也建議收藏起來前至少洗過一次,洗劑會有助於防霉。戶外衣物或者是防水衣物,一旦產生霉漬就無法還原。



如何確認衣物現在的防潑水狀況,如果我不確定是否需要該上防潑水劑了?




測試方式:
1. 倒一小杯水在衣物外層?
2. 使用噴頭式的水瓶噴在衣物外層?

答案是2,原因是,防
水衣物的主要作用為防雨,雨下的時候會有一個方向的作用力,類似噴頭式的水滴,觀察表布被浸溼的速度與狀況,這才比較像是正常的使用方式。而倒一杯水的方式,只是讓水停留在衣物表層浸溼而已。

透過噴頭式的水珠殘留狀況,來判斷是否需要重上防潑水劑,也許其實你只需要重新烘乾衣物、加熱活化原有的防潑水劑即可,這需要靠多次的噴水、加熱,來測試看看衣物的狀況。





有建議的洗劑嗎?




除了專門用來清洗機能性衣物的洗劑外,無其他特別添加物的中性洗衣粉也是可以用來洗的,無其他添加物是指無增加亮彩、亮白、含磷、矽之類的功能,柔軟精或漂白功能的洗劑不能使用,因為裡面使用的分子容易阻塞衣物的透氣孔,皂類則為不建議。至於網路上有人提到,用皂類的洗劑洗完後,看起來會有防水效果,那則是因為殘留的皂類造成的防水效果,可是等於間接影響了衣物本身的透氣設計。

另外若使用一般的洗劑,因為成分若含磷之類的添加物,清洗過後容易造成衣服上有殘留,當衣服穿上後,在運動的過程中會使得體溫升高,而高溫容易造成殘留物因發酵而產生味道,於是穿著的時候就容易有味道飄出來,這並非是因為你的飲食比較酸性的關係而造成的,而是因為洗劑沒有沖洗乾淨。這也是建議使用機能性衣物洗劑的原因,因為沒有太多雜七雜八的添加物。


而關於洗劑內的介面活性劑,因為介面活性劑會有助於帶走衣物上的髒污,所以才會添加,但它會污染環境,所以算是不得已的添加物。



資料補充:

* 皂類是否可以用來清洗,網路上的評論眾說紛紜,可以與不可以都有人說,所以就看自己要不要賭 XD,此堂課的講師是不太建議。
* 一般的洗衣粉,由於含比較多的介面活性劑,較會比較容易造成防潑水層被洗掉,所以衣物的防潑水功能有可能會提早消耗。
* 一般的液體洗衣劑:類似柔軟精的情況,內含樹脂,容易阻塞透氣孔,因此比較不建議使用液狀的。



好,我終於決定要聽教練的話,要來洗GoreTex衣物了,那要怎麼洗呢?

手洗或機洗皆可。一個最重要的概念是,跟著我念三次不要拉扯、不要拉扯、不要拉扯。XD

機洗 - 滾筒式洗衣機:最建議使用的機洗方式。


機洗 - 直立式洗衣機:不要使用洗衣機中間有直筒的直立型洗衣機。

若使用其他款直立型的洗衣機,是否能使用,判別方式為,如果洗完衣服後,衣服會糾結在一起的,就不要用那台洗衣機洗,因為表示這台洗衣機會造成衣物的不當扭轉,容易會造成防水貼條被撕裂,尤其是貼條末端的剝落。

若是非得使用直立型洗衣機洗,不然就是只洗一件,或獨立放在單獨的洗衣袋內。但記得,一定要設定為柔洗。


手洗:建議用來清洗的洗槽要夠深,這樣能用來清洗的水才夠深度,例如浴缸,不要使用臉盆之類的淺盆,以方便在沖洗的過程中讓水流過衣服的每個角落、內部,才不會有洗劑殘留,影響透氣,另外手洗方式為柔洗,不要透過大力搓揉的方式,容易破壞防水貼條。



小提醒:

衣物的防水條,因為機洗的洗滌過程所造成的拉扯,通常會與自然脫落的方式長得不太一樣,如果衣服有保固,則可能會造成保固維修失效。





最重要的來了,怎麼進行防潑水重製的步驟?




1. 先用清水浸泡。
2. 特別容易髒的地方,如袖口、衣領、口袋拉鍊處,沾一點洗劑,先用軟毛牙刷輕刷過。
3. 將所有的拉鍊、袖口都要拉起來或黏封起來,拉到底,魔鬼氈也貼到底,以防洗滌過程中造成拉扯、使得貼條被破壞。
4. 倒入適當洗劑,浸泡衣物,小搓揉。為避免掉色,盡量避免浸泡太久,5-10分鐘。通常比較小的髒污在這過程中也會脫落。
5. 洗潔:用清水清洗,要多清洗幾次,以確認沒有洗劑殘留。
6. 晾乾:請見下段說明。
7. 上防潑水劑:請見下段說明。
8. 防潑水劑加熱固定與活化:請見下段說明。

小提醒:

對防水衣物的防水重製步驟完整的上過一次後,大約可以撐 20-25 次的清洗。這之後只需要使用洗劑清洗即可,不需要再上防潑水劑,但在每次洗滌後,都應該重複一次完整的晾乾與烘乾動作,也就是重製步驟中的 1~6 與 8。




衣物晾乾方式




1. 先去除表面的殘留水。防水型衣物,通常不太會殘留水分,快速去除水分的方式,可直接用拍打、甩水的方式去除水分即可,不要用衣物扭轉的方式,或也可利用毛巾擦乾表面的水珠即可。

2. 可透過烘衣機烘乾,約需5-10分鐘時間,此時的烘乾,應視為僅帶走衣物表面殘留的水氣,並非幫助防潑水劑固定或乾燥。
3. 亦可使用吹風機烘乾,但要吹很久,會很累...XD
4. 或者陰乾,但記住不要在太陽下直曬,因為容易導致貼條硬化,剝離,縮短使用年限。




上防潑水劑




上防潑水劑的方式,建議將衣服平放,再來上防潑水劑,以免造成塗抹過程中水珠滴下來,一是浪費,二則是無法均勻塗抹,一旦造成衣物上有不均勻的水漬殘留,又去拿去烘乾,則將會變成永久性的水漬,無法還原、無法還原、無法還原(請念三次,因為一件很貴,容不得失敗一次 XD





另外,建議可搭配小油漆刷或烤肉刷一起使用,用刷子的方式讓噴劑能均勻的塗抹在衣物上,且能夠對比較容易磨損的部分做防潑水劑的加強,例如衣服背後、腋下、口袋拉鍊處。


若衣服的部分地方,其原廠的防潑水劑還在,可能會需要上厚一點的防潑水劑才能使之黏著,因為布料上已經有東西,會使得新上的防潑水劑無法黏著在衣服。


上完防潑水劑後,則需要進行再次的乾燥。
1. 烘衣機,約需5-10分鐘時間,此時的烘乾,也僅是帶走衣物表面殘留的多餘水氣。
2. 吹風機:一樣會很累...XD
3. 陰乾:記住不要在太陽下直曬,因為容易導致貼條硬化,剝離,縮短使用年限。


比較建議作法:

陰乾,讓防潑水劑有時間可以慢慢累積、浸入表布,效果會比較好。防水衣物的陰乾,視不同氣候,大約會需要 2~3 小時的時間。




防潑水劑加熱固定與活化

一般衣物多半建議在 40-60 度之間烘乾,建議可使用中溫60度,烘乾5-10分鐘。若使用的是需加熱的防潑水劑後,卻沒加熱,大概只能有 70% 的效果,加熱可以使得防潑水劑的黏著效果與活化程度變得比較好。

加熱方式可以使用滾筒式烘乾機、熨斗或吹風機。


不同工具的差別:
1. 烘乾機:約需5-10分鐘時間,此時的烘乾,可視為幫助防潑水劑的加熱固定與活化過程。
2. 熨斗:需要用毛巾或麵包的烘乾紙隔熱,不要直接接觸衣物。
3. 吹風機:但注意不要專注在一個點上直吹,用搖晃的方式避免聚熱,另一手置於一旁,是為了感覺吹風機的溫度是否足夠,溫度要夠高,否則有可能會白做工。且使用吹風機加熱比較耗時,若使用的是一般旅行用的吹風機可能會不夠力,有可能會事倍功半(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

附註說明:

關於溫度,我看了一下我自己的 GoreTex 外套,也是建議 40 度烘乾,不過之前試過 60 度的烘乾,防水效果似乎也沒有問題。根據 GoreTex 的廠商說明,也是建議在 40-60 度之間的加熱溫度。





防潑水劑的類別


以這次的示範,左邊為需要加熱式的噴劑,右邊為不需加熱的噴劑,當然市面上還有很多品牌可以選擇


1. 噴劑式 Spray-on - 不需加熱式的:

不需加熱式的噴劑,含有矽利康,優點方便快速,但部分噴劑因為成分的關係,使得噴劑本身具有顏色,這樣噴在淺色、亮色的衣物上時,容易造成噴劑的色素殘留或使得衣物顏色變深,因此比較建議使用在深色的物品上。另外則是效果會比加熱式的略差,比較適合臨時性的使用。

2. 噴劑式 Spray-on - 需加熱式的:

加熱過後可以使防潑水劑的黏著度較好,可是防水手續比較麻煩。若為水融性噴劑,使用時最好每五秒搖晃再噴或邊噴邊搖,才能使得溶液均勻。建議搭配刷子塗抹,均勻塗抹,不要有水珠聚集的狀態,以免造成烘乾時,水珠聚集的地方形成色素殘留,若有泡沫發生為正常現象,塗抹均勻即可。

3. 浸泡式 Wash-in:

這類的防潑水上法為整件衣物浸泡在已含有洗劑的水中,優點是防水效果比噴劑式的持久,但比較不建議這種作法的原因是,雖然防潑水只需要做在衣物外層,但浸泡式容易讓內層也同時被上了防潑水劑,造成穿起來會覺得滑滑的、不舒服,另一個因素則是可能會影響內層的透氣性。

4. 蠟

比較少產品使用蠟的方式,所以在此不多介紹。


整體的比較來說,透氣度:防潑水噴劑 》蠟,防水效果:蠟 》防潑水噴劑。

該如何選擇,原則上當初原廠使用什麼方式上防潑水劑,就依照原廠方式。但千萬要記住的一點就是,一旦針對某個物品使用某一類型的防潑水劑後,就不要轉用另一種。


最後?

好了,都讀完這篇文章了,喜歡這篇小知識的,請幫我按個讚~ 不是啦,是該準備去洗衣服了喔,不要再找理由、偷懶不洗 GoreTex 衣物了喔。ಥ⌣ಥ




2019年11月19日

【韓國/山岳】開始在韓國登山 - 地圖篇



不要說在韓國登山了,第一次去韓國旅行時,看到那種恍如天書的文字,我就已經覺得害怕了。XD

在台灣,個人覺得要研究韓國的登山資訊,並沒有那麼容易,尤其又多了文字上的隔閡(就我不專業的私下跟認識的人聊天,很多有國外自助經驗的人,也都會很害怕去韓國旅遊,原因之一就是文字...Orz)。這篇,我來談談韓國的登山資訊,老實說在某些設計上,我覺得韓國做得比台灣人性化,甚至說進步或方便程度比得過日本也不為過。

這幾年,很意外的(不是故意計畫的)幾乎每一年我都有到韓國的登山行程,原因是地點近、消費低、或者就剛剛好那年能有一張機票會飛過去韓國或飛到韓國附近,所以就順路去登山了,而且因為是不熟悉的國家,所以我也會有接觸與了解的意願。

這篇主要會針對幾座我爬過在韓國比較大眾化的山來說明特色,在這些山上大致上都能看到類似的設計,也許韓國其他比較原始或冷門的山並不如此(但目前以我登過的山,我覺得還是屬於比較大眾化的山岳),所以此篇僅提供大家做為參考,作為交流。


我在韓國的登山經驗

很簡單的,初到一個國家,想登山,就會先思考這個國家最高的山,再來就是選擇有特色、知名的山。

#1,濟州島的漢拿山,海拔1,950公尺,是韓國的最高峰,單日即可往返。
#2,釜山的金井山,海拔802公尺,是釜山的最高峰。
#3,首爾北漢山國家公園的白雲台,海拔836公尺,是北漢山國家公園的最高峰。
#4,首爾北漢山國家公園的紫雲峰,海拔740公尺,是北漢山國家公園的道峰山地區的最高峰。
(註:北漢山國家公園,以牛耳嶺步道為分界,以北稱為道峰山地區,以南稱為北漢山地區)
#5,束草的雪嶽山國家公園,只走飛龍瀑布與飛仙台,假期不夠,未登頂。

這幾個行程都只有單日來回,其中還有做了登山功課,卻還沒有足夠時間去爬的,如智異山、無等山、雪嶽山,這些都還在計畫中,未來還想要去韓國的山屋體驗看看跟台灣的有什麼不同
(*°∀°)


先從韓國的山徑地圖開始

因為目前去的大多數仍是知名的山,所以在各登山口前,都可以看到非常清楚的山徑分布地圖,以下圖為例,我去北漢山的白雲台,就可以看到從我的出發點出發可以選擇哪些路線登頂,所以只要每個人對自己要去的地點英文有概念,大概對要走的路線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沿途的指標非常明顯。

登山口前的步道詳圖


但在此,我還發現有一張很特別的地圖,這張我將它稱之為山岳救援木樁地圖。它的目的是做什麼用呢?

山岳救援木樁地圖

在韓國登山,大概每走一段距離,你就有機會看到這樣的一個木樁,上面記載了非常多的資訊,包括救援木樁編號(如49-01)、目前所在地海拔、路線指標與行進方向、座標與緊急聯繫電話。沒錯,上述那張地圖就是用來標示這些木樁的所在位置的。若你有登過加里山,大概就有看過類似救援木樁的設計,只是韓國的救援木樁上承載了更多的訊息,再加上地圖,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知道哪一支木樁在哪裡。今天當你有求援需求時,即使你不會用手機查閱GPS座標,你也可以直接回報你的救援木樁編號即可。是不是很平易近人呢?

救援木樁

再來介紹一張在韓國登山會看到的地圖,這張我將它稱之為登山路徑難度標示圖,老實說我覺得這張地圖,是在台灣山岳中最缺乏的資訊。即使是大家最常依靠的上河山岳地圖,也頂多只有時間、距離跟等高線,雖然等高線某一個程度上,也暗示了登山路徑的難度,可是卻不是那麼容易一目了然。


此標示圖在下圖的上半部,簡單的來說,它將這附近的路線用顏色區別,分別是:

#路線顏色 - 黃色:表示此路段為輕鬆
#路線顏色 - 綠色:表示此路段為稍難
#路線顏色 - 橘色:表示此路段為中階難度
#路線顏色 - 紅色:表示此路段為進階難度
#路線顏色 - 黑色:表示此路段為勇腳難度(專家等級)


登山路線難度標示圖

以我觀察的結果,不同顏色,似乎是以山徑的陡度來分等級的。
黃色:約為平地的程度,坡度介於 0 度到 5 度之間。
綠色:稍有爬升的程度,坡度介於5度到 10 度之間。
橘色或褐色(某些地區使用褐色):一般爬升的程度,坡度介於10度到 30 度之間。
紅色:是爬升太快時、會喘的山路,沒有登山杖的話會覺得辛苦的坡度,坡度介於 30度到 50度之間。
黑色:沒有繩子或欄杆,很難直接爬上的程度,坡度高於 50度。


而藉由下半部的坡度圖,其實也是可以觀察出來路線的陡度的。

就我走過的經驗,紅色路線的難度大概是玉山主峰登頂路線的難度,黑色則大概是登五寮尖峭壁雄風的難度,所以是真的陡到沒繩子沒欄杆就會滾下去的程度 XD。以下提供幾張圖讓大家看看山徑狀況。

約等於橘色或褐色等級路線

紅色等級路線

黑色等級的路線,就是如下張照片中我所畫的紅線,是一種幾近於快垂直的路線,而線旁邊稍微黑黑的點,就是在等待攀爬的登山客 ಥ⌣ಥ

黑色等級路線



所以其實啊,如果會看最後一張登山路線難度標示圖的話,大多數的人在規劃路線時,就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避開沒有體力爬的路徑了。老實說,真的覺得這個難度圖真的是個很貼近人心的設計。

不知道看完了這篇,大家對於韓國山岳的地圖是否稍微有概念了呢?之後有空再來細講韓國山岳的其他特色(如果有空的話...哈哈...ლ(´Д`ლ))。



2019年11月18日

【台灣/郊山】陽明山東西大縱走13連峰加強版




出發前,仔細研究地圖是必須的



故事其實是這樣開始的...

陽明山東西大縱走,大概在台灣有在登山的人都聽過,而另一條路線:「陽明山東西大縱走15連峰加強版」大概就比較少人有實際一趟走完的經驗了,即使在健行筆記上,也就只能少少的找到四條可參考的GPX軌跡。

因為最近正在進行登山體訓,所以就挑了這條傳說中的恐怖路線來走走。說的好像很簡單 XD,會挑這條,一方面其實也是因為我並沒有真的一次走完一般版的陽明山東西大縱走路線過。以前嘗試走過,但總是會半途因為某些原因,譬如隊友體能不好,需要帶人撤退、半路不知道為什麼會跟隊友錯過走散、天氣太熱不想走...等,所以都沒有成功走完過,所以這次想趁著芒花季、天氣也正好、感覺最近體力好像還不錯(?,順便走一次測量自己的體能看看。

但更一開始,其實我是問朋友要不要來跟我走陽明山東西縱走的簡易版(不走向天山、面天山、竹篙山的7連峰東西縱走),可是卻沒有人想來....QQ,後來改成15連峰路線後,結果反而來了幾個比我還健腳的山友(是不是,登山界就是這麼變態,不操的路線沒人想走...XDDD)。

於是,就這樣,本來打算搭7:20、7:40上清天宮爬簡易版的,結果最後就變成搭6:20上清天宮的15連峰版了。XD


大屯主峰上的芒花


10連峰一般版 VS 15連峰 加強版

一般大家所說的陽明山東西縱走,為10連峰,由西向東,分別會經過向天山H950M、面天山H977M、大屯山西峰H984M、大屯山南峰H960M、大屯主峰H1092M、七星山主峰H1120M、七星山東峰H1106M、竹篙山H830M、石梯嶺H864M、頂山H768M。

以今年來說,因為竹篙山目前原縱走路線被封,需特別繞路才能登頂,另外就是擎天崗仍然因為牛隻傷人事件,尚未開放原來的可走至風櫃嘴的步道外,其他只要根據原縱走的路線都可以順路經過。下圖是東西縱走的軌跡與爬升圖,可以觀察到走完陽明山東西縱走,難度幾乎等於單攻走完一座志佳陽大山了,它們有差不多的爬升與下降高度,只是陽明山東西縱走的距離比較長,而且普遍來講,我認為陽明山東西縱走比較難走,因為石階路踢了一整天,真的會腳痛到很想死....XDDD





一般東西縱走,若以一般腳程大概會花10-12小時,結果我的第一次陽明山東西縱走,意外的發現走得挺順利的,不過真的天氣也是一大因素,再來就是芒草季一路的好景、好展望,可以讓人心情很愉快地走完它。

從大屯南峰下山的路上,無敵展望


而陽明山東西縱走的加強版呢?除了原有的10連峰外,還外加了碧山H517M、大崙頭山H476、大崙尾山H451M、文間山H184M、劍潭山H153M,一直到劍潭捷運站,總計距離會拉長到39KM。

以下的軌跡與爬升圖,是我這次完成13連峰的地圖,只有完成從清天宮一直到大崙尾山這段,其中因為竹篙山沒有特地繞路去登頂,所以中途補了一座梅花山H640M。從清天宮走到大崙尾山,大約花了11小時,因為後續如果還要繼續走完直到劍潭山,估計還得花3小時,可是到達大崙尾山時因為已經天色昏暗,所以跟隊友討論,覺得路線都走過了,只是不是同一次的大縱走完而已,覺得後續再摸黑走,沒有景也沒有意義,最後決定找路下撤。所以最後多出來的一小時,其實是找撤退路線下到西湖站的。






加強版心得 

因為當初在開陽明山東西縱走的加強版路線時,有非常多山友對此路線有興趣,卻無法一起走,所以在此,我就稍簡述一下這路線的狀況,以讓後續有興趣嘗試這路線的山友參考。


Q. 要從西邊(清天宮)開始,還是東邊(劍潭站)開始呢?

我這次是從西邊開始走的,以個人走完的感想,如果再讓我做一次選擇,我還是會從西邊先走,一方面向天山一直到大屯主峰、七星東峰這段,是屬於爬升比較多、困難度比較高的路線,而且也是屬於比較多泥土路、稍微需要拉繩的路線。我個人的偏好是先把難走的走完,不要讓自己摸黑走難走的路線,一方面是為了安全考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賞景。大屯群峰與七星群峰都是屬於展望度比較好的山。

東邊從劍潭站開始的路線,大多數都偏向於台北市區的山,屬於樹林下的郊山,水泥路、人工建築多的路線,沒景看,也比較容易走得不耐煩。


而一般東西縱走,很多人會選擇從東邊走,則是因為交通問題,因為不管是一般版或加強版,從劍潭站可以很早就開始起登,而從風櫃嘴出發,走到清天宮時,至少到晚上十點都還有公車可搭,可是從清天宮出發到風櫃嘴時,大約下午五點就沒車了,這在加強版路線上也會增加撤退難度。


Q.  如何做時間安排?

個人建議,雖然是台北境內的山,但還是偏向於要是能摸早黑、就摸早黑啊。以我這次來講,搭到6:20的小6上了清天宮,大約是早上七點才從清天宮出發,要是能再早一點出發,我可能就不會放棄後面那兩座山,可是因為走到偏市區的山時,已經開始天黑,老實說還要繼續踢那些水泥路又沒景,真的有點不耐煩。

這也算是從西邊開始走的缺點,因為已經很靠近市區,只要有研究好撤退路線、有撤退能力,還真的是....隨時都很想閃人啊,哈。千萬不要以為反向就不會有撤退的問題,因為回程大屯群摸黑的話,也是會很想繞過向天山、面天山撤退的吧....XD


Q.  什麼樣的體能可以嘗試?

原則上,你只要有腳,當然都可以,就在於你想走得多痛苦而已...XD。

在這邊,給大家我的速度當作參考:
清天宮 - 小油坑:3hr 45min
冷水坑 - 風櫃口:2hr 36min
東西縱走一般版:8hr
以上皆含休息時間,這路線大約是以上河的時間*0.75 - 0.8 的速度走的(因為隊友是健腳,害我不得不用變態的速度趕路)。個人想法,如果你東西縱走花超過8小時,後半段應該會走得蠻痛苦的,我是不太建議還繼續走加強版,過度的操練,就不是愉快的登山了。加強版與一般版,大約多了5小時的登山時間,而且是快速走的速度,但如果一般版可以六七小時內完成的人,應該是可以不摸黑下山的。


至於加強版,我認為難度並不比一般版高出太多,畢竟它多出來的那段風櫃嘴到劍潭站,一路上的海拔爬升陡降程度並不高,最主要的難度反而是在於路程太長,一整天下來總共要踢39KM,尤其後面是又臭又長的山路,感覺就是一個在比誰腳皮硬的路線....XD




陽明山東西縱走加強版研究資料 

當初雖然有軌跡可以下載,可是還是很難有個類似上河速度的時程來比對自己到底能不能走完這整段,於是找了一些資料,以及沿途一直比對自己是否速度有落後。這次走完,修正了一些時間,感覺這資料很適合讓大家當參考,以下的時程圖,就提供給大家當參考囉。:)

15連峰估計時程表


*登山有其風險,請謹慎使用以下時程表

大約是以上河0.8的速度走,所有時間估計已經包含休息與午餐時間




























可能的補給點與撤退點列表




#1,二子坪遊客中心,有飲料投幣機可供補給
(二子坪與小油坑之間,也可以選擇從竹子湖撤退或補給,但需另外繞路)
#2,小油坑遊客中心,有販賣店可補給,遊客中心內有熱水可裝
#3,冷水坑遊客中心,有販賣店可補給
#4,擎天崗
(風櫃口,有時假日會有小貨車來販賣飲料,不過這次是週六走大縱走,卻發現小貨車沒有上班 XD,所以最好不要預設可以買到東西)
#5,聖人橋,不在路線上,需另外繞路,是一般東西縱走的撤退點
#6,碧山,附近有公車站,也可以繞往白石湖吊橋附近撤退,但這邊的公車需要確認最後一班的營運時間,白石湖吊橋四周有機會補給。
#~ #劍潭站,過了碧山之後的路線,原則上只要往南邊的山徑走,應該在一小時內就可以回到市區,所以只需要地圖準備得仔細,撤退來說是相對容易的。





2019年10月17日

【歐洲/TMB白朗峰大環線】事前準備(V):帶哪些裝備上路呢?



在這篇中,會談談這次環白朗峰大環線16天的行程(走TMB 11天+2天 Chamonix 小鎮活動)總共攜帶了哪些裝備,以及行程結束後檢討這些裝備是否該帶、或不需要帶的原因是什麼。這種裝備清單挑選法,應該很適合大多數歐洲夏季搭配山屋住宿的各種健行行程,所以應該都可作為參考。


此次16天的行程,因為是全自助,所以整趟旅程的裝備都需要全程跟著人走的,且需一路背負到走完TMB整段170公里的路程,並沒有其他行李是透過當地的貨運公司運送的,也因此重量會是我考量的一大要素之一。後面我也會詳列這些裝備的重量給大家參考。

首先,照片上是我這次的裝備列表,實際上帶上路的裝備跟這張圖有一點點小差異,但95%是一樣的,稍後也會說明哪些裝備是跟照片上不同的,以及更動的原因。


裝備

裝備與重量列表


登山裝備計劃
重量(g)
實際
重量(g)
建議 - 重量(g)(V選擇性帶,O建議攜帶,X不用帶)
(1)攻頂袋x1115115V115
(2)保暖衣(羽絨)x1340340O250
(3)健行短褲x1140140O140
(4)排汗衣x3420420O400
(5)小國旗x11515V15
(6)快乾吸水毛巾x15050O50
(6)擦汗巾x12525O25
(6)頭巾x13535O35
(7)一次性床墊45X
(7)輕便型睡袋內套*150O150
(8)綁腿x1205205X
(9)輕便拖鞋x12525O80
(10)排汗短褲x2210210V210
(10)壓縮褲x1200200V
(10)貼身排汗長褲x1110110O220
(10)貼身保暖長褲x1150150O150
(11)羊毛襪x3225225O225
(12)頭燈5050X
(12)頭燈電池7070X
(13)太陽眼鏡8080V80
(14)濾水器與沖洗器8080X
(15)保溫瓶200200V200
(16)500ml水瓶80V
(16)350ml水瓶75V75
(17)20000mAh行動電源x1、充電線x1350350O350
(17)充電插頭、轉接頭150150O150
(18)隨身包x1150150V
(19)哨子與摺疊扇子x13030O30
(20)痠痛藥膏x1*醫藥包*醫藥包O
(21)透氣膠帶x1*醫藥包*醫藥包O
(22)防風防水帽x17575O75
(23)Goretex防風防水外套x1300300O300
(24)Goretex雨褲x1240240O240
(25)手機防水套x11010O10
(26)輕便防潑水錢包x11010O10
(27)盥洗包x1、保養包x1250250O250
(28)毛帽x17575O75
(29)梳子x12525O25
(30)醫藥包x1250250O250
(31)衛生紙x1100100O50
(32)輕便水袋x14040O40
(33)卸妝棉x125
X
(34)登山杖x2465465O465
(35)40L登山背包、內層防水塑膠袋12001200O1200
(36)登山背包套7575O75
(37)行動糧800800O800
總重量749075656815





裝備介紹與說明

下面會以裝備的用途來分類做說明。






(35)40L 登山背包、內層防水塑膠袋

(36)登山背包套(未列於照片中)
40L vaude 背包
Photo Creidt: https://media.karousell.com/media/photos/products/2015/11/12/vaude_40l_backpack_1447304153_db36f0c4.jpg


40L 的登山背包,是此行我最主要用來背負所有用品的主背包,而內層防水塑膠袋則是用來做內層物品的防水層,畢竟背包套是無法全面防水的(無法防止雨水從背包背部進入)。至於後來為什麼還是帶了背包套呢?一方面是怕背包整路淋雨後會太濕,這樣不好意思帶進去山屋內,畢竟背包濕溼答答的,另一方面我想盡可能的避免背包吸了太多雨水,增加了背負重量。但其實我最後攜帶上路的背包套是我自製的,並不是市面上常見的背包套。


那我的背包套長得怎樣呢?因為當初出發前兩三天才趕著想自製一件,所以樣子感覺有點破爛,所以還是不要展示給大家看好了...XD,大家可以參考神秘農場的連帽背包套,大致上的概念就是那樣,主要為了防止雨水從人與背包之間的縫隙流入。後來上路後測試結果,真的效果也還不錯,不但此自製背包套的重量比一般市面上的背包套都輕之外,而且背包濕的程度也比用一般背包套還低(大概就是有點微濕潤、但不到會滴水的狀況,以後在台灣爬山,我應該也會繼續這樣使用,畢竟輕真的很重要啊,而且重點是,我覺得市面上賣的背包套真的很不實用 XD)。


神秘農場的連帽背包套






(1)攻頂袋(可帶可不帶)

攻頂袋,原則上走TMB標準路線的話其實是用不到的。但我前面有說過,因為整路的行李都只能背負,包括下山後才會使用到的裝備,所以我帶這個攻頂袋,只是為了下山後的市區行程使用而已,包括如果想要出門去超市買些東西之類的。如果你自己本身用來攜帶裝備的背包很適合市區行程的話,其實是不需要帶攻頂袋的,這樣就可以節省一點重量。

(34)登山杖(未列於照片中)

由於每天的行走距離都高達十幾、二十幾公里,甚至某幾天的行程爬升下降都會高達一千多公尺,建議攜帶雙杖,保證會輕鬆許多的。


(2)保暖衣(羽絨)

我這次攜帶的是 340g 的 Lafuma 羽絨衣,通常在台灣秋季末至冬季初登山時,都還可以有足夠的保暖度。此行去TMB是當地的夏季時間,早上七八點時的溫度,大約有點像是春天的溫度,越近中午至下午的時間,天氣好的時候,幾乎等於台灣的夏季溫度,非常熱,到夜晚時,則差不多也等於台灣夏季夜晚時的高山溫度,所以並不算太冷。

唯一的例外是,此行有兩三天,剛好遇到歐洲的寒流(?夏季裡的寒流,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稱呼 XD,溫度竟然降到只有6、7度,這真的是意外的天氣變化,但因為是住在山屋內,所以這溫度其實也還可以應付。

個人走完的感覺是,如果真的想減輕重量,帶再稍薄一點的保暖層也是可行的,但我這件羽絨衣也已經是足以應付夏天去走這條路線的。

(3)健行短褲
(4)排汗衣
(8)綁腿
(10)排汗短褲、壓縮褲、貼身排汗長褲、貼身保暖長褲
(11)羊毛襪

內層排汗層穿法,基本上就是我跟我在台灣夏季登山的健行穿法一樣,甚至我的隊友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內都是穿健行短袖、短褲在走的。

唯二有兩項特別要提出來的:

貼身保暖長褲,這個除了當作備用衣物外,也同時是用來當作是夜晚睡覺的衣物的,雖然是TMB的夏天,但在山裡一到了夜晚,還是蠻冷的,所以我通常都是下午到了山屋後,就洗澡換穿健行短褲,等到太陽快下山時(約六七點)就再加穿一件貼身保暖長褲(羊毛、沒刷毛)。

壓縮褲,個人建議如果健行時真的習慣穿壓縮褲,最好是攜帶稍薄的壓縮褲。因為我這件壓縮褲是i fit 的,它是屬於有點厚度的(看重量應該可以感覺出來,比一般排汗褲重了一倍),在台灣時我通常只有春秋冬三季才會穿,夏季太熱則會避免穿壓縮褲,一方面在夏天緊身的感覺更不舒服,另一方面則是厚度。在TMB的夏天,在太陽出來後,真的會熱到你只會想穿短褲的。所以我雖然帶了壓縮褲出門,但到最後我一次都沒有拿出來穿過....變成背它走了整段TMB....Orz


(28)毛帽
(22)防風防水帽
(23)Goretex 防風防水外套
(24)Goretex 雨褲

原則上這些都是健行的必備品,尤其TMB環狀一圈,大約每三四天就有機會遇到一次天氣不好的情況,所以基本防風防雨的裝備一定要事前檢查好!以我這次隊友的狀況,因為走到第四天時,他突然發現他鞋子的防水出問題了,後面幾天真的會走得很辛苦,因為大概都要好幾天才能夠進入比較都市的地方,而且也沒有很容易找到地方補買登山裝備....,所以出發前一定要檢查自己裝備的狀態。


(6)快乾吸水毛巾、頭巾、擦汗巾

主要是天氣太熱,你一定會需要擦汗的毛巾,另外則是天氣不好時,快乾毛巾跟能保護口鼻溫暖的頭巾也會很重要。


(7)一次性床單(後來改成攜帶輕便型睡袋內套)

*睡袋內套很重要!後來發現有些來走TMB的人並不知道要帶睡袋內套!山屋內雖然有提供棉被,但多半都要一陣子才會拿出去曬太陽或清洗,所以為了維持乾淨,山屋會要求每個山友必須要自備睡袋內套,歐洲當地人多半都很自然就知道這件事情,可是卻發現有些亞洲人並不知道(大概是因為沒有這項文化,所以一開始並不清楚)。有些山屋甚至會提醒你,沒帶的話,他有提供租借或販賣!因為要使用整段健行旅行,所以建議自備一套喔!

非常建議直接攜帶輕便型的睡袋內套!一開始其實我是為了減輕重量,所以考慮帶一次性使用的床單就好,後來考慮到以後的可重複利用性,所以就決定買睡袋內套上路了。

但,重量仍然是我考慮的因素之一。研究了網路上無數品牌的睡袋內套後,最後才找到一個很輕又很便宜的睡袋內套,重點是重量只有150g!不然真的有非常多睡袋內套很貴又很重....Orz。其實我一開始還不太相信這睡袋內套的品質,所以還不敢直接透過網路上買,而跑到實體商店去摸看看後才買下的,這睡袋內套裝袋後,大概只有握拳的大小而已呢,重點是真的很柔軟好睡,哈。






(9)輕便拖鞋
(27)盥洗包、保養包
(29)梳子
(31)衛生紙
(33)卸妝棉

為了減輕重量,我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本來要帶一般正常的拖鞋,結果我為了減輕重量,而帶了飯店內的那種不織布拖鞋 XD,後來發現帶錯了,因為到當地後才發現山屋多半都不能穿登山鞋進屋或進房內,而不織布的拖鞋,既不適合穿到大庭廣眾的大廳內,也不適合在土路上走......Orz。所以還是建議帶一雙輕便的正常拖鞋的好啊~~

至於衛生紙則可以帶一些預備即可,發現當地的山屋有很多都會提供衛生紙,所以我帶去的一整包,到最後其實半包都沒用完。

(12)頭燈與電池

夏季的TMB,因為約快九點才天黑,所以正常在走山路的狀況下,是用不到頭燈的。會用到頭燈的地方,其實是山屋內,因為大家睡覺、起床的時間不同,所以不能直接開燈,如果想減輕重量,建議可以帶類似小型的USB青蛙燈那種或者直接用手機的燈即可。我後來就是都用手機的燈而已,所以頭燈跟電池也被我省略掉了。


(13)太陽眼鏡
(14)濾水器與沖洗器

大致上沿途水源乾淨,當地人也會直接飲用山路上有飲用水標示的水源,而山屋內的水也可以直接飲用,所以其實是不需要帶濾水器與沖洗器的。太陽眼鏡則視個人情況,尤其最後兩天在搭纜車去看白朗峰時,因為這時還在積雪,所以一定要戴。


(15)保溫瓶
(16)500ml水瓶(後來帶的是350ml的水瓶)
(32)輕便水袋

純粹為了輕量化而帶輕便水袋跟一個隨身小水瓶。保溫瓶則是此行我推薦的必帶物品。其實如果沒有自己攜帶爐頭、瓦斯的話,大多數都不太會有機會喝到熱水,但保溫瓶有一個好處是,在炎熱的天氣時,你可以在出門時裝一些飲用水(山上的飲用水自然就是冰的),在山路上覺得熱的時候,喝起來真的很爽....XD


(17)20000mAh 行動電源、充電線

並非每間山屋都有插頭可以充電(此行大約六成的山屋都可以充電),有時則是充電的插座有限,必須等待其他山友先充好,所以建議自行攜帶行動電源,以防萬一。不過因為這次出發前,手中沒有比較小容量的行動電源,因此才帶了20000mAh的,但其實帶10000mAh的就會足夠應付了(又可減輕一點重量了 XD)。


(18)隨身包
(25)手機防水套
(26)輕便防水錢包

沿途其實不太會有機會花錢買東西,除非路途中有經過其他山屋,所以純粹只是為了用來做裝備的防水用,隨身包則是用來放零食。後來覺得也不一定需要帶隨身包,因為我們很少吃零食,而想吃零食的時候,就真的會停下來,那就直接打開背包拿零食就好了嘛!還不需要多背一個東西 XD

(19)哨子與摺疊扇子

因為熱的時候真的會很熱,建議一定要帶支扇子。

(20)痠痛藥膏
(21)透氣膠帶
(30)醫藥包

建議一定要攜帶,因為走長途的路線,尤其有幾天還都走了二十幾公里,很容易因為趕路而起了小水泡或痠痛。


(37)行動糧
(5)小國旗

隨個人心情決定是否攜帶囉。因為我有時健行後,食慾比較不佳,所以習慣性會攜帶自己熟悉的食物出門,這次只有帶行動糧,並沒有帶泡麵(以前出門旅行都一定會帶台灣的泡麵出門 XD),結果還好沒帶。這次住TMB的山屋,發現除非你自己攜帶煮食用的爐頭、瓦斯跟鍋具,不然大多數你是沒有機會取得熱水的,因為這裡的飲用水就是過濾的溪水而已。而我的隊友帶了一碗泡麵出門,最後他揹了泡麵走完整趟TMB....XD。




裝備總結

所以總結以上裝備介紹,如果去除行動糧,整個背負的行李重量可大約輕至6 KG,若是有些裝備可以跟隊友分攤只帶一套的話,譬如盥洗用具、醫藥包、行動電源、轉接插頭等,以及有些選擇性的東西不帶的話,應該只背負5.5 KG、甚至5 KG應該都沒問題的。然後剩下的就是每日的行動水了,TMB沿途的水源還蠻多的,但因為每個人走的叉路有可能不同,所以除非你非常確定今天要走的路上的水源在哪,不然我會建議你還是背個1L的水最為保險,因為天氣很熱時,真的會很想喝水的,這個重量千萬不能省唷~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