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韓國/山岳】開始在韓國登山 - 地圖篇



不要說在韓國登山了,第一次去韓國旅行時,看到那種恍如天書的文字,我就已經覺得害怕了。XD

在台灣,個人覺得要研究韓國的登山資訊,並沒有那麼容易,尤其又多了文字上的隔閡(就我不專業的私下跟認識的人聊天,很多有國外自助經驗的人,也都會很害怕去韓國旅遊,原因之一就是文字...Orz)。這篇,我來談談韓國的登山資訊,老實說在某些設計上,我覺得韓國做得比台灣人性化,甚至說進步或方便程度比得過日本也不為過。

這幾年,很意外的(不是故意計畫的)幾乎每一年我都有到韓國的登山行程,原因是地點近、消費低、或者就剛剛好那年能有一張機票會飛過去韓國或飛到韓國附近,所以就順路去登山了,而且因為是不熟悉的國家,所以我也會有接觸與了解的意願。

這篇主要會針對幾座我爬過在韓國比較大眾化的山來說明特色,在這些山上大致上都能看到類似的設計,也許韓國其他比較原始或冷門的山並不如此(但目前以我登過的山,我覺得還是屬於比較大眾化的山岳),所以此篇僅提供大家做為參考,作為交流。


我在韓國的登山經驗

很簡單的,初到一個國家,想登山,就會先思考這個國家最高的山,再來就是選擇有特色、知名的山。

#1,濟州島的漢拿山,海拔1,950公尺,是韓國的最高峰,單日即可往返。
#2,釜山的金井山,海拔802公尺,是釜山的最高峰。
#3,首爾北漢山國家公園的白雲台,海拔836公尺,是北漢山國家公園的最高峰。
#4,首爾北漢山國家公園的紫雲峰,海拔740公尺,是北漢山國家公園的道峰山地區的最高峰。
(註:北漢山國家公園,以牛耳嶺步道為分界,以北稱為道峰山地區,以南稱為北漢山地區)
#5,束草的雪嶽山國家公園,只走飛龍瀑布與飛仙台,假期不夠,未登頂。

這幾個行程都只有單日來回,其中還有做了登山功課,卻還沒有足夠時間去爬的,如智異山、無等山、雪嶽山,這些都還在計畫中,未來還想要去韓國的山屋體驗看看跟台灣的有什麼不同
(*°∀°)


先從韓國的山徑地圖開始

因為目前去的大多數仍是知名的山,所以在各登山口前,都可以看到非常清楚的山徑分布地圖,以下圖為例,我去北漢山的白雲台,就可以看到從我的出發點出發可以選擇哪些路線登頂,所以只要每個人對自己要去的地點英文有概念,大概對要走的路線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沿途的指標非常明顯。

登山口前的步道詳圖


但在此,我還發現有一張很特別的地圖,這張我將它稱之為山岳救援木樁地圖。它的目的是做什麼用呢?

山岳救援木樁地圖

在韓國登山,大概每走一段距離,你就有機會看到這樣的一個木樁,上面記載了非常多的資訊,包括救援木樁編號(如49-01)、目前所在地海拔、路線指標與行進方向、座標與緊急聯繫電話。沒錯,上述那張地圖就是用來標示這些木樁的所在位置的。若你有登過加里山,大概就有看過類似救援木樁的設計,只是韓國的救援木樁上承載了更多的訊息,再加上地圖,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知道哪一支木樁在哪裡。今天當你有求援需求時,即使你不會用手機查閱GPS座標,你也可以直接回報你的救援木樁編號即可。是不是很平易近人呢?

救援木樁

再來介紹一張在韓國登山會看到的地圖,這張我將它稱之為登山路徑難度標示圖,老實說我覺得這張地圖,是在台灣山岳中最缺乏的資訊。即使是大家最常依靠的上河山岳地圖,也頂多只有時間、距離跟等高線,雖然等高線某一個程度上,也暗示了登山路徑的難度,可是卻不是那麼容易一目了然。


此標示圖在下圖的上半部,簡單的來說,它將這附近的路線用顏色區別,分別是:

#路線顏色 - 黃色:表示此路段為輕鬆
#路線顏色 - 綠色:表示此路段為稍難
#路線顏色 - 橘色:表示此路段為中階難度
#路線顏色 - 紅色:表示此路段為進階難度
#路線顏色 - 黑色:表示此路段為勇腳難度(專家等級)


登山路線難度標示圖

以我觀察的結果,不同顏色,似乎是以山徑的陡度來分等級的。
黃色:約為平地的程度,坡度介於 0 度到 5 度之間。
綠色:稍有爬升的程度,坡度介於5度到 10 度之間。
橘色或褐色(某些地區使用褐色):一般爬升的程度,坡度介於10度到 30 度之間。
紅色:是爬升太快時、會喘的山路,沒有登山杖的話會覺得辛苦的坡度,坡度介於 30度到 50度之間。
黑色:沒有繩子或欄杆,很難直接爬上的程度,坡度高於 50度。


而藉由下半部的坡度圖,其實也是可以觀察出來路線的陡度的。

就我走過的經驗,紅色路線的難度大概是玉山主峰登頂路線的難度,黑色則大概是登五寮尖峭壁雄風的難度,所以是真的陡到沒繩子沒欄杆就會滾下去的程度 XD。以下提供幾張圖讓大家看看山徑狀況。

約等於橘色或褐色等級路線

紅色等級路線

黑色等級的路線,就是如下張照片中我所畫的紅線,是一種幾近於快垂直的路線,而線旁邊稍微黑黑的點,就是在等待攀爬的登山客 ಥ⌣ಥ

黑色等級路線



所以其實啊,如果會看最後一張登山路線難度標示圖的話,大多數的人在規劃路線時,就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避開沒有體力爬的路徑了。老實說,真的覺得這個難度圖真的是個很貼近人心的設計。

不知道看完了這篇,大家對於韓國山岳的地圖是否稍微有概念了呢?之後有空再來細講韓國山岳的其他特色(如果有空的話...哈哈...ლ(´Д`ლ))。



2019年11月18日

【台灣/郊山】陽明山東西大縱走13連峰加強版




出發前,仔細研究地圖是必須的



故事其實是這樣開始的...

陽明山東西大縱走,大概在台灣有在登山的人都聽過,而另一條路線:「陽明山東西大縱走15連峰加強版」大概就比較少人有實際一趟走完的經驗了,即使在健行筆記上,也就只能少少的找到四條可參考的GPX軌跡。

因為最近正在進行登山體訓,所以就挑了這條傳說中的恐怖路線來走走。說的好像很簡單 XD,會挑這條,一方面其實也是因為我並沒有真的一次走完一般版的陽明山東西大縱走路線過。以前嘗試走過,但總是會半途因為某些原因,譬如隊友體能不好,需要帶人撤退、半路不知道為什麼會跟隊友錯過走散、天氣太熱不想走...等,所以都沒有成功走完過,所以這次想趁著芒花季、天氣也正好、感覺最近體力好像還不錯(?,順便走一次測量自己的體能看看。

但更一開始,其實我是問朋友要不要來跟我走陽明山東西縱走的簡易版(不走向天山、面天山、竹篙山的7連峰東西縱走),可是卻沒有人想來....QQ,後來改成15連峰路線後,結果反而來了幾個比我還健腳的山友(是不是,登山界就是這麼變態,不操的路線沒人想走...XDDD)。

於是,就這樣,本來打算搭7:20、7:40上清天宮爬簡易版的,結果最後就變成搭6:20上清天宮的15連峰版了。XD


大屯主峰上的芒花


10連峰一般版 VS 15連峰 加強版

一般大家所說的陽明山東西縱走,為10連峰,由西向東,分別會經過向天山H950M、面天山H977M、大屯山西峰H984M、大屯山南峰H960M、大屯主峰H1092M、七星山主峰H1120M、七星山東峰H1106M、竹篙山H830M、石梯嶺H864M、頂山H768M。

以今年來說,因為竹篙山目前原縱走路線被封,需特別繞路才能登頂,另外就是擎天崗仍然因為牛隻傷人事件,尚未開放原來的可走至風櫃嘴的步道外,其他只要根據原縱走的路線都可以順路經過。下圖是東西縱走的軌跡與爬升圖,可以觀察到走完陽明山東西縱走,難度幾乎等於單攻走完一座志佳陽大山了,它們有差不多的爬升與下降高度,只是陽明山東西縱走的距離比較長,而且普遍來講,我認為陽明山東西縱走比較難走,因為石階路踢了一整天,真的會腳痛到很想死....XDDD





一般東西縱走,若以一般腳程大概會花10-12小時,結果我的第一次陽明山東西縱走,意外的發現走得挺順利的,不過真的天氣也是一大因素,再來就是芒草季一路的好景、好展望,可以讓人心情很愉快地走完它。

從大屯南峰下山的路上,無敵展望


而陽明山東西縱走的加強版呢?除了原有的10連峰外,還外加了碧山H517M、大崙頭山H476、大崙尾山H451M、文間山H184M、劍潭山H153M,一直到劍潭捷運站,總計距離會拉長到39KM。

以下的軌跡與爬升圖,是我這次完成13連峰的地圖,只有完成從清天宮一直到大崙尾山這段,其中因為竹篙山沒有特地繞路去登頂,所以中途補了一座梅花山H640M。從清天宮走到大崙尾山,大約花了11小時,因為後續如果還要繼續走完直到劍潭山,估計還得花3小時,可是到達大崙尾山時因為已經天色昏暗,所以跟隊友討論,覺得路線都走過了,只是不是同一次的大縱走完而已,覺得後續再摸黑走,沒有景也沒有意義,最後決定找路下撤。所以最後多出來的一小時,其實是找撤退路線下到西湖站的。






加強版心得 

因為當初在開陽明山東西縱走的加強版路線時,有非常多山友對此路線有興趣,卻無法一起走,所以在此,我就稍簡述一下這路線的狀況,以讓後續有興趣嘗試這路線的山友參考。


Q. 要從西邊(清天宮)開始,還是東邊(劍潭站)開始呢?

我這次是從西邊開始走的,以個人走完的感想,如果再讓我做一次選擇,我還是會從西邊先走,一方面向天山一直到大屯主峰、七星東峰這段,是屬於爬升比較多、困難度比較高的路線,而且也是屬於比較多泥土路、稍微需要拉繩的路線。我個人的偏好是先把難走的走完,不要讓自己摸黑走難走的路線,一方面是為了安全考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賞景。大屯群峰與七星群峰都是屬於展望度比較好的山。

東邊從劍潭站開始的路線,大多數都偏向於台北市區的山,屬於樹林下的郊山,水泥路、人工建築多的路線,沒景看,也比較容易走得不耐煩。


而一般東西縱走,很多人會選擇從東邊走,則是因為交通問題,因為不管是一般版或加強版,從劍潭站可以很早就開始起登,而從風櫃嘴出發,走到清天宮時,至少到晚上十點都還有公車可搭,可是從清天宮出發到風櫃嘴時,大約下午五點就沒車了,這在加強版路線上也會增加撤退難度。


Q.  如何做時間安排?

個人建議,雖然是台北境內的山,但還是偏向於要是能摸早黑、就摸早黑啊。以我這次來講,搭到6:20的小6上了清天宮,大約是早上七點才從清天宮出發,要是能再早一點出發,我可能就不會放棄後面那兩座山,可是因為走到偏市區的山時,已經開始天黑,老實說還要繼續踢那些水泥路又沒景,真的有點不耐煩。

這也算是從西邊開始走的缺點,因為已經很靠近市區,只要有研究好撤退路線、有撤退能力,還真的是....隨時都很想閃人啊,哈。千萬不要以為反向就不會有撤退的問題,因為回程大屯群摸黑的話,也是會很想繞過向天山、面天山撤退的吧....XD


Q.  什麼樣的體能可以嘗試?

原則上,你只要有腳,當然都可以,就在於你想走得多痛苦而已...XD。

在這邊,給大家我的速度當作參考:
清天宮 - 小油坑:3hr 45min
冷水坑 - 風櫃口:2hr 36min
東西縱走一般版:8hr
以上皆含休息時間,這路線大約是以上河的時間*0.75 - 0.8 的速度走的(因為隊友是健腳,害我不得不用變態的速度趕路)。個人想法,如果你東西縱走花超過8小時,後半段應該會走得蠻痛苦的,我是不太建議還繼續走加強版,過度的操練,就不是愉快的登山了。加強版與一般版,大約多了5小時的登山時間,而且是快速走的速度,但如果一般版可以六七小時內完成的人,應該是可以不摸黑下山的。


至於加強版,我認為難度並不比一般版高出太多,畢竟它多出來的那段風櫃嘴到劍潭站,一路上的海拔爬升陡降程度並不高,最主要的難度反而是在於路程太長,一整天下來總共要踢39KM,尤其後面是又臭又長的山路,感覺就是一個在比誰腳皮硬的路線....XD




陽明山東西縱走加強版研究資料 

當初雖然有軌跡可以下載,可是還是很難有個類似上河速度的時程來比對自己到底能不能走完這整段,於是找了一些資料,以及沿途一直比對自己是否速度有落後。這次走完,修正了一些時間,感覺這資料很適合讓大家當參考,以下的時程圖,就提供給大家當參考囉。:)

15連峰估計時程表


*登山有其風險,請謹慎使用以下時程表

大約是以上河0.8的速度走,所有時間估計已經包含休息與午餐時間




























可能的補給點與撤退點列表




#1,二子坪遊客中心,有飲料投幣機可供補給
(二子坪與小油坑之間,也可以選擇從竹子湖撤退或補給,但需另外繞路)
#2,小油坑遊客中心,有販賣店可補給,遊客中心內有熱水可裝
#3,冷水坑遊客中心,有販賣店可補給
#4,擎天崗
(風櫃口,有時假日會有小貨車來販賣飲料,不過這次是週六走大縱走,卻發現小貨車沒有上班 XD,所以最好不要預設可以買到東西)
#5,聖人橋,不在路線上,需另外繞路,是一般東西縱走的撤退點
#6,碧山,附近有公車站,也可以繞往白石湖吊橋附近撤退,但這邊的公車需要確認最後一班的營運時間,白石湖吊橋四周有機會補給。
#~ #劍潭站,過了碧山之後的路線,原則上只要往南邊的山徑走,應該在一小時內就可以回到市區,所以只需要地圖準備得仔細,撤退來說是相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