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

【登山/交流篇】留守人,隊伍中那一位不上山、卻很重要的人物

*

我們都只是捨不得假期的人

雙十連假,因為連著三天的假期,相信有很多人都一樣,身為大多數只能放假日的登山者來講,我們都會捨不得連假不出門、捨不得不在這個連假排個長天數的行程。

我也是,這個雙十連假,從一開始就申請了太管處四天的行程,後來因為朋友邀請,又轉而申請了雪管處的三天行程,再來又另一個朋友邀請,我又準備加入他們一個為期要四天的探訪林場工作站的行程,可是,最後成行的卻是後來又向太管處申請的三天其他C+路線。所有的行程,幾乎都是縱走行程。

出發前,我們事前根據氣象預測,隊伍內討論了很多,從一開始的天氣預測不太妙,討論備案的可能性,結果出發前三天,天氣預測又轉為似乎不錯,於是,大家決定照原計畫出行。

只是,當我們Day1到達登山口時,就感覺不太妙。我們將去的地方,整個雲霧覆蓋,連山頂都看不見,於是當場我們討論起是否要轉進其他路線。老實說,這次的路線,我很想去,也倒團過幾次,可是,卻沒有一次讓我因為捨不得假期而選擇讓行程繼續前進。

出發前,我跟留守人留好留守計畫,也先告知這行程的第三天有可能會遇到低氣壓成形為颱風,並且靠近台灣、帶來雨勢,請他幫忙關注一下這個颱風的動態,我們也會看狀況決定是否要前行。

我可以想像,若在這樣的天氣預測下,我們若決定繼續出發,大概留守人也會擔心我們可能會遇到的風險,更尤其我們的路線是C+路線。


留守制度

我不只會自己開團,也跟過別人開的團很多次,但老實說,我很少很少看到一個好的留守制度,也許我的留守制度也並不是最好的,也可能會有些盲點是我自己沒看到的。這篇來談談我自己的留守制度,當然我們也可以一起討論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留守人

因為這一兩年,走的多半是多日的縱走行程,所以通常我的留守人都是這樣挑的:

1. 熟知隊伍的登山風格。

這指的是說他大概能猜出來我或者隊伍會怎麼做決策、遇到狀況下會怎麼處理與應變。為什麼這很重要?因為萬一今天隊伍比預期長的時間內沒有做留守回報,那他有可能就會很緊張隊伍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留守人對隊伍有一定的認識,很重要,包括這隊伍成員的登山背景、經驗。有些時候,我們會看到大家的留守人會直接填寫家人,可是家人不見得是一個有登山背景的人,因此反而有時會一沒訊息時就緊張得先跟消防通報。而一旦跟消防通報後,消防單位就只能出動處理,無法取消。

但因為留守人通常不太可能跟隊伍一起上山,又如何熟知隊伍的風格?以我的狀況是,通常我的留守人會是我的山友、同時也會是臉書朋友,然後我會很常在臉書上寫關於隊伍登山過程中發生的事情,以及我自己的登山理念,所以他會了解我自己的登山行事作風。

2. 留守人具有足夠的登山知識與背景

因為我行程難度的關係,通常我找的留守人,會是有縱走經驗的人,或者是已經跟我有差不多登山經歷的人,這樣他也比較能想像我在這過程中所可能會遇到的事情,以及做適當的應對。


留守計劃書

以下是我會交給留守人的留守計劃書內容。內容的部分包括:

1. 隊伍內所有成員的基本個人資料、緊急聯絡資訊與經歷

包括中文姓名、Line群組內的名稱、隊伍內的角色、連絡電話、緊急連絡人與電話,甚至是每個成員的登山經歷與保險資訊。標示Line群組內名稱的原因,是因為我通常隊伍的聯繫,都是以Line為主,在出發的前一天,會將留守人邀請至群組內,讓留守人隨時可以知道隊伍的狀況,以及隊伍中的每一個人只要有收訊時,都可以立即做留守回報。尤其中文姓名相當重要,看過一堆群組的留守,還是給Line名稱,最後如果要叫救援或連繫家人,可能都不知道如何稱呼....XD

2. 隊伍公裝與個人裝備

讓留守人可以略知隊伍的準備程度。

3. 接駁資訊

其實某一個程度上,隊伍的接駁,也是隊伍的另一種留守人。留守人有機會在無法得知隊伍資訊的情況下,透過接駁了解狀況。

4. 留守資訊

包括隊伍預計何時結束行程,以及設定行程結束後的24小時為留守通報時間,如果隊伍持續沒有做留守回報的話,有可能就會需要留守人採取緊急通報。另外就是會列上此行程中哪些地點可能會有手機訊號,所以有可能會在某幾個時間點,做留守回報。最後,最重要的就是隊伍的撤退計畫。

但是,因為這幾年,我大多數的行程又開始比較偏探勘行程,探勘行程因為其不確定性高,譬如路線、水源、訊號、營地等資訊,都比傳統百岳或熱門山徑更是資訊不足,因此如果我無法找到關於訊號的相關資訊時,我就會事先提醒留守人,有可能某幾天會進入一些比較山區的地方,有可能會失去訊號,但可以先不用太早擔心,我們可能至少到哪一天就會做留守回報,這樣留守人就會有心理準備有可能會好幾天都沒收到留守回報,也比較不用一直擔心隊伍狀況。



5. 隊伍的行程規劃

以目前來說,因為大多數都有上河出版社的地圖時間可以參考,所以大多數我都會以上河的時間來評估行程,讓留守人知道隊伍預計的行進速度,以及哪個時間點會到達哪些區域。而透過隊伍行程中的留守回報,他也就能知道目前隊伍是落後或超前預計的行程了,也會有心理準備是否可能會需要求援。至於非傳統路線,沒有上河時間可以參考時,我則會參考其他記錄,評估自己隊伍的能力與對方隊伍的差距,然後評估一套自己隊伍的行進時間版本。




6. 地圖

以一個未走過這個行程的人,或者走過、但可能記不了那麼清楚的狀況下,我通常還是會再用地圖的方式來說明一次行程讓留守人知道相對位置。圖示化的方式,絕對會比文字化的方式容易看懂。



7. 附上參考網誌

雖然我前面說過,我會找一個經驗值跟這行程或跟隊伍類似的人當留守人,但當你登山經驗越來越多後,要找到一個跟你差不多等級的留守人,卻不見得那麼容易,或者對方也可能還沒走過隊伍預計走的行程,尤其是探勘行程。所以我通常的做法是,會再另外附上可以讓人比較瞭解這個行程的紀錄,讓留守人不需要去茫茫網海中搜尋,就能夠快點了解行程中會遇到的地形與狀況。


如何留守

通常隊伍出發的前一天,我會將留守人邀進去隊伍的Line群中。然後,請隊伍中的所有成員在有訊號時,就盡可能地做一次回報,讓留守人可以隨時知道隊伍目前的最新進度。

回報內容包括:

1. 隊伍目前行進到哪裡。

2. 隊伍狀況,包括人員行進、健康或撤退的狀況。

3. 今日的天氣狀況。回報這項,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要讓留守人可以比對他看到的天氣預測,以及我們隊伍實際遇到的狀況,就可以稍微猜測一下隔天的天氣。

4. 接下來隊伍要往哪裡去。如果隊伍有根據狀況做調整、跟留守計畫上寫的不同時,需要隨時回報留守人。


而留守人會通知隊伍的內容:

1. 接下來的天氣預測、預報與下雨機率。

2. 路況。也許是山路或者是接駁的路況。以這個例子來說,當時我們東稜回程時正好遇上台鐵工程車邊坡滑落事件,導致於我們回程不能搭台鐵回北部。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

留守人基於隊伍,雖然他並沒有一起出發,可是他在隊伍中卻有很重要的角色。今天,隊伍在山上,最熟知隊伍狀況的人,除了他,沒有別人。我們常常會聽到新聞說,有人迷路了打電話跟山下求援,可是最後卻因為手機被打爆,而弄到沒電,或者是誰去爬了什麼山,但確切行程是怎麼走的,也沒人知道,反正留守人或家人只知道他去哪個山這項資訊,或更糟的是連留守人也不知道他自己被填到入山申請的欄位上。

留守制度,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有可能是隊伍在山上想求援時最大的助力,甚至是隊伍無能力求援時,他也能主動發出求救訊息。另外更重要的是,隊伍要不斷的跟留守更新最新的狀況,這樣萬一哪天真正需要救援時,救難隊伍才可以很快地就縮小搜尋範圍、找到隊伍、加快搜尋速度。這意思也就是說,這是為了增加你存活的機率。

我一直認為,因為登山,是一項休閒性質的活動,並非是生活必須。當今天我們上山、有可能會發生麻煩事時,不造成山下的人員麻煩很重要,不管是家人的擔心、留守人的通報,甚至是救援的容易度。

討論了一大篇,還是希望大家都能開心上山、安全下山,永遠都不會走到留守人必須要提供這份留守計畫給救援隊伍的狀況。:)


*